早产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雁门郡所辖地望校补 [复制链接]

1#

摘要:由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自年问世以来已成经典之作,迄今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具书。但囿于当时的科研条件,从现今角度审视,有些已无法适应现阶段学术发展的需要。从空间维度考量西汉雁门郡所辖地望有:善无、中陵、平城、楼烦、繁畤、陶、勮阳、疆阴、埒等九处县治存有不同程度的方位偏差;另有秦汉马邑县北乡与勮阳阴城两处基层城邑地望需要补入。而从时间维度考量则至少有善无、平城、楼烦、繁畤、陶、勮阳、埒、埒阳等至少八县地名需补入战国时期的赵雁门郡所辖范畴。

一、西汉雁门郡所辖地望校补

《中国历史地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西汉雁门郡所辖14县中有9县地望存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善无、中陵、平城、楼烦、繁畤五县地望已经相关考古发掘报告所确认。如下图《西汉雁门郡古城遗址调查概况表[1]》所示:

善无,《地图集》将善无县城定在距离今右玉县城不远的威远镇古城村一带,估计与威远镇古城村东米处发现的约56万平米的汉遗存抑或误将古城村附近的辽金古城误认[2]有关;但此处汉遗规模远逊于右卫镇处,且形制亦被考古工作者定为聚落址,更重要的是与中陵水“西北流,径善无县故城西”之描述不符,故善无县位于右卫镇处已为不争之事实。所以《地图集》、《山西古今地名词典》等认为善无县故址在今威远堡镇古城村均应修正。

中陵,《地图集》将其定在今平鲁旧县城(据谢鸿喜老师解读),应校正为今右玉县威远镇中陵村东[3],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占地面积约56万平米;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文物局)

平城,《地图集》将其定位与今大同市御河(如浑水)东,应校正为大同市区御河(如浑水)西操场城一带。(备注:殷宪在《大同北魏宫城调查札记》中认为:“根据实地调查及所发现的大量砖、瓦、陶器残片等可以证明,目前史学界关于北魏宫城在今大同火车站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北魏宫城位置南起今大同市城区的大北门,北抵玄东门或东西马路交叉口,东起操场城东墙,西至食品厂附近,以南北大街为中轴,南北约-米,东西约米左右”。)

楼烦,《地图集》将其定于宁武县城附近。据张畅耕、雷云贵二先生考证应校正为今朔城区梵王寺村北。(备注不少学者[4]认为今宁武苗庄遗址应为秦汉楼烦县故城地望,但按刘琨所迁“陉北”五县中有楼烦[5],故西汉楼烦县城位于陉北是不争之事实,而苗庄遗址则无法满足“陉北”的校验,显然颇具规模的梵王寺汉城址更具说服力。(备注:梵王寺汉城址,位于朔城区窑子头乡梵王寺村西北约米。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地表现存北墙残长约米,西墙残长约米,基宽约1.3米,残高1.6-1.9米。墙体夯筑,夯层厚0.07-0.10米。采集有云纹瓦当、绳纹筒瓦、板瓦河绳纹砖等[6])

繁畤,《地图集》将其定位于今应县大临河一带,应校正为今应县镇子梁乡城下庄村东北之古城处[7]。(,山西文物局)

除上述五城需校正外,西汉雁门郡尚有陶、勮阳、疆阴、埒四县故城地望有待进一步明确。

笔者在历经《水经注》卷十三水(桑干河流域)及卷三树颓水流域的系统探究的基础上对陶、勮阳、疆阴、埒四县地望进行了初步梳理,现撮述如下:

图表1西汉雁门郡所辖十四县图,摘自《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并州朔方刺史部

陶与勮阳,关于西汉雁门郡陶、勮阳故城地望相关最珍稀的文献记载当属《水经注》卷十三水条:

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陶之故城,故曰南池也。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自下为水,并受通称矣。.......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迳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迳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迳巨魏亭东,又北迳勮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其水又东注于水。

从Googleearth鸟瞰,桑乾枝水(“又东流”)河道与今木瓜河下游大致重合;而“又东流”时通接了南池的两湖。

按注文结合Googleearth鸟瞰河道水迹综合考量西浦的位置约为今应县大营村一带(大营村及附近村落的几座小型水库可为佐证);之后东迤通结东湖,而今应县薛家营水库恰当其位。(备注:《山西古今地名词典》认为“南池”在今山阴古城镇附近的南、北盐池村一带。但按注文方位描述“南池”是桑干河在流经山阴河头村(黄瓜堆南)后又汇合了两条支流后方出现的,显然与南盐池村相去远矣;而《山西古今地名词典》等显然是将南盐池村与南池混为一谈了。)当然此处南池位置通过逆推其实更易明确,因为南池之水在注入桑干水后则通称为水,而池水注入的位置大致在今桑干河应县西朱庄大桥一带;按此“南池”之“东湖”应位于西朱庄大桥之西,而今薛家营水库正当其位,而再往西迤“南池”之“西浦”则对应了今应县大营村一带几座基本干涸的小水库(大营水库、侯家岭水库等)。(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自下为水,并受通称矣)。

故此按注文方位描述,结合相关文普资料综合考量,陶故城疑与今怀仁县南阜遗址有关。(,山西文物局)

南阜遗址(新石器、青铜时代、战汉遗址)位于怀仁县亲和乡南阜村南约米处的虾河南岸台地上。面积约35万平米,文化层厚约0.-1.2米。采集有龙山时期的夹砂陶篮纹罐、绳纹袋足鬲和篮纹盆;青铜时代的泥质灰陶钵、花边底盆、夹砂灰陶绳纹高领鬲和寰底罐;战国的泥质灰陶绳纹罐和高柄豆;汉代灰陶钵、盆、罐和平盘豆等残片[8]。

首先从方位考量,南阜遗址位于南池(今应县薛家营水库一带)之北,大致符合注文“池北对陶之故城,故曰南池也”的方位描述。其次附近规模浩大的怀仁金沙滩汉墓群及应县水磨汉墓群[9]等亦为此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第三,鉴于薛家营水库北再未发现其他颇具规模之汉代遗存,故暂定陶于此;当然仍需微观层面的进一步细校。

勮阳,按注文“又北迳勮阳县故城西”的方位描述结合相关考古资料综合考量即今怀仁县河头乡东昌城村东之古城址。

东昌城汉城址,位于怀仁县河头乡东昌城东约米,平面呈方形,边长约米。地表现存南墙残段,残长约米,基宽约6米,残高约1米。墙体夯筑。采集有泥质灰陶弦纹盆、罐及绳纹板瓦、筒瓦等残片。曾采集“千秋寿城”瓦当一件[10]。其规模形制与汉边疆地域县一级城邑大致相当且在其西约7公里处分布着颇具规模的海北头汉墓群。(,山西文物局)。

此外近年来李丽娟、安孝文在《怀仁战国古城考_浅谈汉代雁门郡所辖勮阳城、阴城的地理位置及始建年代[11]》一文中对汉雁门郡勮阳城、阴城地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文中亦将勮阳城判定为今怀仁县河头乡东昌城东之古城。(备注:阴城地望,笔者以为值得商榷有待另撰文探讨此处不再赘述。)

疆阴,关于疆阴地望最重要的典籍是《汉书.地理志》:

“疆阴,诸闻泽在东北。莽曰伏阴。”

故此“诸闻泽”可视为疆阴地望最重要的方位参考。

关于诸闻泽。目前国内权威的说法当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地图集》为准,即诸闻泽即大致相当今黄旗海及其附近的沼泽区。(备注:本文的诸闻泽地望亦基本采纳谭图)

图表2摘自谭其骧《地图集》西汉雁门郡所辖强阴等地望

但如上图所示,《地图集》将疆阴故城定位于距岱海较近而距黄旗海(即《地图集》所谓“诸闻泽”)较远处,笔者以为值得商榷。

因为岱海当时叫盐泽(谭图亦如此认定),不大符合《汉书.地理志》所载“疆阴,诸闻泽在东北”的记载;图中疆阴距盐泽太近,若此班固在《地理志》中表述为“疆阴,盐泽在西北”更确切些,但班氏没有;显然在疆阴地望的处理上《地图集》与《地理志》所载“疆阴,诸闻泽在东北”明显不符。

笔者以为西汉雁门郡疆阴地望,当按《汉书地理志》所载,在诸闻泽(即今黄旗海)的西偏南地域范畴,结合考古资料等进行系统梳理综合考量,才能够较好地满足《汉书.地理志》“诸闻泽在东北”的记载。

经翻检相关文普资料,笔者发现位于察右前旗的大卜子城址更符合《地理志》的方位描述。

首先,从方位考量,大卜子城址位于黄旗海的西偏南方向,位于察右前旗老圈沟乡大卜子村南约米处,距离诸闻泽(黄旗海)较近约21公里,比谭图疆阴地望(岱海附近)更符合《汉书地理志》“诸闻泽在东北”的描述。其次,大卜子城址平面呈方形,边长约米,周长约米,城址内发现有大量汉代绳纹瓦片[12],而从其规模考量是目前黄旗海西南地域所发现的最大汉代故城,亦与汉边疆地域县一级城邑之规模大致相当,故此,初步推证西汉雁门郡疆阴地望为黄旗海佐近(西偏南)的大卜子故城而非《地图集》所示的岱海附近。

图表3大卜子城址与黄旗海的方位示意图

埒,《地图集》将埒县标注于今神池县东北[13]。笔者先前曾揣测神池县北沙城遗址为西汉雁门郡埒县故城。((北沙城汉遗城址位于神池县长畛乡北沙城村北约米处,平面呈现方形,边长约米。城墙基宽约2-3米,残高约0.3米,墙体夯筑,采集有绳纹瓦残片,曾出土五铢钱、铁铃铛及泥质灰陶罐等[14])并与谢鸿喜老师进行了商榷,谢老参阅相关文普资料后亦初步认同北沙城汉城址为埒县故城。

然而最新与“埒”县相关的出土陶器铭文““寽阝市””的出现则为我探索埒县地望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近期五寨县当地学者郭效生与朱和森在《古“埒”置县新考及“五王城”建城考略》一文中提供了关于“埒”县的重要线索:

“年,在五寨县东秀庄乡后五王城村五王城遗址古城内村民捡到一块陶片上有陶文。经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古文字研究专家施谢捷老师和著名篆刻家、古鉨印收藏家吴砚君老师辨认为是“寽阝市”,属战国鉨印铭文…….年乡下朋友又在同地捡到一小块陶片上有陶文“寽阝市”,这个比上次那块陶片小的多但文字较完整,这个印文也是印压阴文,文字没有变化,只是不是一个印所压。年,有乡下老乡又有捡到带铭陶片,同样也是“埒市”,有三块陶铭出于同一古城遗址,这些带有“寽阝市”铭文的出土陶片说明山西五寨县五王城遗址当属“寽阝”(埒)地。也说明:五王城最晚在赵武灵王时置县,是赵武灵王旧城,清代《五寨县志》中就称武王城,现代人省为五王城[15]。

表4“寽阝市”铭文残陶(摘自郭效生朱和森:《古“埒”置县新考及“五王城”建城考略》)

郭、朱二先生文中对“寽阝市”有着这样的解释:

“寽阝市”反映出埒地在战国时就专门建立互市,以便于交易。同文不同模官印不止一个,说明市场很繁荣,同时侧面反映出埒为戎马之地,是当时很大的马等畜物交易之地[16]。

笔者以为上述关于“寽阝市”的揣测虽然有些道理,但已不乏可商榷之处。

比对“寽阝市”,笔者想起了当年朔州秦、汉墓中出土陶器上的“马邑市”戳印。按当年平朔考古队信立祥、雷云贵、屈盛瑞等在《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中所称“在10余件陶壶、罐上发现了“马邑市”篆文戳印.说明这些陶器是汉初马邑县官府制陶作坊的产品[17]”。按此则与“寽阝市”相关的陶器亦应为战国时雁门郡埒县官府制陶作坊的产品。

图表5朔州秦、汉墓中出土陶器上的“马邑市”戳印[18]

另据郭、朱二先生文中称:

“事实上,该遗址历来出土钱币颇丰,经了解村民在过去平田整地、修渠修坝时多次出土战国布币。历年下大雨冲刷,每次都有村民捡到者,从春秋时针首刀;到战国离石、蔺环钱、大小尖足、方足布币、三孔布、战国半两;到秦半两;到汉五铢;到新莽六泉十布均有出土,其中出土较多的当属战国时布币和西汉五铢,王莽布币出土数量很小,到三国时大泉五百、大泉五千偶有出土,数量极少,唐之后的钱币出土就基本没有了,可见此城建城较早,最繁华阶段当属战国时期—西汉,王莽之后渐渐衰落,到三国时五王城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19]。”

此外据山西省第四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资料:五王城遗址,东周---汉,遗址位于忻州五寨县杏岭子乡前五王城和东秀庄乡后五王城村之间,距县城约二十公里处,遗址平面环山,城墙依山而建,东西长约2.5千米,南北宽约1.5千米,周长约8千米。城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季节河流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四周均系丘陵,城址坐落于沟壑盆地中。城墙残高0.5-7米,底宽约6.5-10米,顶宽1.5-4米不等,夯层8-10厘米,夯窝直径5-6厘米。沿城墙四周共建有六个瓮城,瓮城平面呈半圆形。城内的建筑集中于城南,发现有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等。在遗址断面上有约2米的文化层,发现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可辨器形有豆、鬲、罐、壶、瓶、钵、石镰、石锛、石斧、石球、骨针、骨铲等。在城西北发现有大片墓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从地表看发现有口大底小的方坑墓,深度可达7米以上。出土有铜戈、铜剑、铜镜、陶器及秦半两、汉五铢、大泉五十、大泉五百、大泉五千、开元通宝等钱币。

若按上述考古资料(仍有待进一步更详尽的考古发掘细探甄别),则五寨县五王城遗址面积竟然达到令人咋舌的万平米,连秦汉马邑城与西汉雁门郡治所善无城都无法与之比拟。故此作为一个县级治所的五王城遗址的规模之大令人颇感意外。

而郭、朱二先生在文中又称:“实地查勘五王城遗址地形,四面环山,城墙依山而建,地形四周均系丘陵,城址坐落于沟壑盆地之中,城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季节河流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并认为如五王城是埒,那么“埒阳”极可能与埒同城,埒阳指河分开城南之地[20]”

按郭、朱二先生上述实地踏勘,笔者亦初步赞同他们的推论:很可能“埒”与“埒阳”二城以中间的那条季节性河流为界,共同构成了规模庞大的五王城。

当然需要校正的是,按“《毂粱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则郭、朱二先生文中:“埒阳指河分开城南之地”的说法需要校正:“埒阳”应为“河北之城”。

故此我们可以作出初步的论证:战国雁门郡“埒”与“埒阳”共同构成了今规模庞大的五王城;而“埒阳”未出现在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则颇疑是在西汉周勃定代后被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埒县”地望的明确,《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雁门郡所辖范畴亦应随之向南延伸,至山西五寨县、岢岚县一带。

秦汉马邑县北乡城。多年前雁北考古队队长张畅耕先生曾推测今朔城区祝家庄城址可能为秦马邑古城,而《山西文物地图集》也基本承袭了这一观点。

但祝家庄秦汉城址究竟是什么城?《水经注》亦未提及。

近日笔者在爬梳相关文普资料时无意中发现:年朔城区祝家庄村附近的平朔铁路取土场4号汉墓曾出土“北乡”印一枚。长方形,桥钮。长1.9厘米,宽1.4厘米、高1.7厘米。阴文“北乡”二字。地方考古学者推测墓主应是马邑北乡啬夫一类的乡官。(摘自雷云贵:《山西朔州出土古印选介》,《收藏》年,第6期)

图表6“北乡印”摘自雷云贵:《山西朔州出土古印选介》

笔者以为恰恰是这方“北乡”印的出土,为祝家庄秦汉城址指明了身份。

从方位考量,祝家庄秦汉城址位于秦汉马邑故城的东北方向约16里处;大致符合其位于马邑故城北的方位表述,而结合附近汉墓里出土的“北乡”印综合考量,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朔城区祝家庄秦汉城址就是秦汉马邑县北乡城。(《中国历史地图集》、《山西历史地图集》再版时,应将秦汉马邑县北乡地望补入)

勮阳阴城,郭勇在《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一文中有“勮阳阴城胡傅铜温酒樽[21]”的铭文。勮阳即今怀仁县河头乡东昌城村东古城址;而阴城初步推析在西汉时可能已沦为勮阳县的一个乡,但阴城地望究竟何处,尚不明确。另外阴城地望是否与《玺汇》的“阴囗司寇”官印有关,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摘自郭勇:《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

综上所述,从空间维度考量西汉雁门郡所辖地望需要校正的有:善无、中陵、平城、楼烦、繁畤、陶、勮阳、疆阴、埒等九处县级治所;而需要补入的地名则是两处基层城邑:秦汉马邑县北乡城与勮阳阴城。

二、战国赵雁门郡所涉部分地名校补

埒:传世战国赵兵器有元年埒令戈,铭文:“元年埒命(令)夜会,上库工币(师)口,冶淤”[22]。“埒”,地名,又见于战国赵国尖足布币有“埒”布。黄盛璋认为《汉书·地理志》“雁门郡下有埒县,此戈中‘埒’自是雁门郡的埒县”。又“汉雁门郡来自秦,而秦雁门郡又来自赵,《史记·匈奴列传》说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置云中、雁门、代郡’。赵置此三边郡,为加强防御,设官置县,铸造兵器,也铸货币。从上述兵器铭文和布币可证,战国时赵国雁门郡置埒县。其地即如上述所论即今五寨县五王城遗址。(备注:初步推证,战国时“埒”应为五王城中那条季节河河南之城,而“埒阳”则应为河北之城)

陶:传世战国的三晋古玺中赵玺印有“陶右司工[23]”。《汉书·地理志雁门郡属县有陶。秦汉雁门郡显然是沿袭了战国赵雁门郡,则“陶右司工”应为战国赵雁门郡陶县属官吏之官印。按此,战国赵雁门郡已置陶县(约今应县、怀仁交界黄花梁上的南阜遗址。)

繁畤,黄锡全先生对战国赵尖足布币中的“繁寺”有着较为详尽的解读:“繁寺”尖足布币,目前发现有三枚。一枚见于《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号,此枚通高5,.1、肩距2.4、足距2.9厘米,有学者释读为“繁止”,即“繁寺”。其实,“止”下模糊,可能就是“寺”。铭文为“传形”。此枚实物不知现在何处。另一枚也是一位钱币爱好者收藏,据云出自山西北部,通高5.6、肩距2.7、足距3.2厘米,重5.38克,铭文很清晰(见下图2)。三个“繁”字写法略有区别,根据字形,无疑是“繁寺”,读“繁峙”。繁畤隶《汉书.地理志》雁门郡,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南,战国属赵[24]。(备注:此处黄锡全先生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繁畤今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南,需校正为繁畤即今应县镇子梁乡城下庄村东北之古城处[25]。)

图表7尖足布币中的“繁寺”,摘自黄锡全:《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兼述尖足布有关地名》一文

善无,黄锡全先生称尖足布币“善往”就是“善无”……“善往”此品为钱币爱好者收藏,出自山西北部,与繁寺、楼烦尖足布同出,通高5.3、肩92.6、足距3.1厘米,面部铭文二字,分书左右。见下图:

图表8尖足布币“善往”(摘自黄锡全:《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兼述尖足布有关地名》)

黄锡全先生解读,右面一字为善字简省形,与下列古玺类同[26]:

左面一字为“往”宇,下部横笔借用了裆线。这种借用档线和边线者,先秦货币中不乏其例[27]。古地名中不见“善往”。我们以为善往就是“善无”。…….因此,善无可作善亡,本作善往。秦置善无县,隶《汉书·地理志》雁门郡,其地在今山西右玉县东南,赵国属赵。(备注,黄锡全先生参考《地图集》将善无县城定在今右玉县东南是错误的,应校正为今右玉县右卫镇处。)

前些时右玉县右卫镇张宏世老先生曾委托笔者辨识一残缺的陶器铭文,比对赵尖足布币“善往”,笔者推析这个残陶器的铭文很可能为“善往”;但因左面一字笔划残缺较多,尚不能定论。

图表9疑为“善往”的残陶铭文,该图片由右玉县右卫镇张老先生提供

楼烦,黄锡全先生先后见到两枚内容相同而文字书写小别的尖足布币“娄番”。一枚已人藏中国钱币博物馆,通高5.6、肩距2.6、足距2.9厘米,重5.39克(如下图3)。

图表10尖足布币“娄番”(摘自黄锡全:《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兼述尖足布有关地名》)

另一枚为钱币爱好者收藏,出自山西北部,与上列繁寺布同出,通高5.7、肩距2.7、足距3.1厘米(如下图4),当时临写可能不够准确)。

图表11尖足布币“娄番”(摘自黄锡全:《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兼述尖足布有关地名》)

黄先生认为根据铭文判断。两枚应当是同一品种。娄番,应该就是娄烦或楼烦。裘锡圭先生认为第二字也可能是“弁”字,借为烦[28]。

平城,尖足布币“平城”此枚亦为钱币爱好者收藏,出自山西北部,与上列诸布同出。文字不太清晰,见到此品时未留下摹本。根据当时所见,似为“平城”。秦置平城县,隶《地理志》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29]。(备注,黄锡全先生参考《地图集》将平城定在今大同市东北古城处,应校正为平城即今大同市操场城一带。)

崞,黄锡全先生文中称有一尖足布币“椁”(崞),出土于山西离石西柳林一带,据说三年前出土三四千枚平首尖足布,均散失。此枚是其中之一,被一钱币爱好者收藏,通高5.2、肩距2.8、足距3厘米,重4.8克。布面左边有一字(图一,7)黄先生认为此字与下列古玺、古陶、古兵器文字类同。

朱德熙先生释古玺为椁字,作为姓氏则读为郭。椁字所从的“享”乃城郭之郭的简省形。尖足平首布的椁当读为崞。秦汉置崞县.因崞山得名,隶《汉书·地理志》雁门郡,孟康日崞“音郭”。其地在今山西浑源县西。秦汉地名多沿袭战国。此地战国属赵[30]。

埒阳,赵国尖足布币中的有“埒阳[31]”。如前文所论即今五寨县五王城之北半侧遗址。(备注:规模庞大的五王城遗址疑由“埒”与“埒阳”两城构成,“埒”应为那条季节河南之城,而“埒阳”应为那条季节河北之城)

阴馆(城):《玺汇》有“阴囗司寇[32]”官印。或释为“阴馆”,在今山西省朔城区夏关城村东,《汉书.地理志》中为雁门郡14县之一,战国时为赵雁门郡之地。但《水经.水注》中的阴馆县曾楼烦县的一个乡(详《水经.水注》新考)。吴良宝认为:,玺文“阴馆”的释读方面还可以再考虑,战国时期赵国是否有阴馆县目前尚不能确定[33]。另外郭勇在《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一文中有“勮阳阴城胡傅铜温酒樽”的铭文。勮阳即今怀仁县河头乡东昌城村东古城址;而阴城初步推析西汉时可能已沦为勮阳县的一个乡。阴城地望是否与《玺汇》的“阴囗司寇”官印有关,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图表12摘自郭勇:《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文物》年第11期。

此外吴良宝老师在《中国历史地图集部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一文认为《中国历史地地图集》应补充的战国时赵国地名涉及雁门郡的至少有六县:陶、埒、善往(无)、娄弁(楼烦)、郭(崞)、繁寺(繁畤)[34])。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中国历史地图集》应补充的战国时赵国地名涉及雁门郡的至少有七县:陶、善无、楼烦、崞、繁畤、埒、埒阳。(备注:规模庞大的神池北沙城战汉城址颇疑也应为战国雁门郡辖县之一,但因地名已佚无法明确。此外若《玺汇》的“阴囗司寇”官印被释为“阴馆”的话,则阴馆也很可能为战国赵雁门郡辖县,同时阴馆亦极有可能为周勃定代时“雁门郡十七县[35]”之一。当然若释为“阴城”,则依然为战国雁门郡所辖,但具体地望无法确定。)

[1]支配勇雷云贵张海啸支建平:《怀仁日中城即汉勮阳城代公新平城考》,《黄河文化论坛》第九辑,年4月,第66页

[2]《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右玉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内部资料),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年6月

[3]《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右玉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内部资料),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年6月

[4]王杰瑜:《秦至西晋楼烦县治所考》,《晋阳学刊》,年,第6期,第10页。

[5]《魏书》帝纪第一序纪:“帝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乃从琨求句注、陉北之地。琨自以托附,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尽献其地,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帝乃徙十万家以充之”

[6]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页

[7]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页

[8]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页

[9]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页

[10]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页

[11]李丽娟、安孝文:《怀仁战国古城考_浅谈汉代雁门郡所辖勮阳城、阴城的地理位置及始建年代》《文物世界》,第2期,第15页

[12]郭素新:《内蒙古文物地图集》(下),西安地图出版社,,第页

[1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0,北京,地图出版社,

[14]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下),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页

[15]郭效生朱和森:《古“埒”置县新考及“五王城”建城考略》,山西文博网,年06月01日

[16]郭效生朱和森:《古“埒”置县新考及“五王城”建城考略》,山西文博网,年06月01日

[17]平朔考古队:《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年6期

[18]摘自平朔考古队:《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年6期

[19]郭效生朱和森:《古“埒”置县新考及“五王城”建城考略》,山西文博网,年06月01日

[20]郭效生朱和森:《古“埒”置县新考及“五王城”建城考略》,山西文博网,年06月01日

[21]摘自郭勇:《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文物》,年第11期

[22]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页

[23]罗福颐,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6页

[24]黄锡全:《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兼述尖足布有关地名》,《考古学研究五》,第页

[25]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页

[26]《古玺汇编》,罗福颐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年。

[27]王辉:《古字通假例释》,台北艺文印书馆,年,第页。

[28]黄锡全:《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兼述尖足布有关地名》,《考古学研究五》,第页

[29]黄锡全:《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兼述尖足布有关地名》,《考古学研究五》,第页

[30]黄锡全:《平首尖足布新品数种考述——兼述尖足布有关地名》,《考古学研究五》,第页

[31]《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汪庆正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号

[32]罗福颐,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33]吴良宝:《中国历史地图集部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7月,第页

[34]吴良宝:《中国历史地图集部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7月,第页

[35]详《汉书》(周勃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