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黄心怡何泠瑶
“对非合作看中国,中非合作看浙江。”这句话可谓是近年来对非合作领域的生动写照。
根据商务部年4月公布的数据,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而在中国国内,浙江自年至年都是对非进出口额最大省份。年前三季度,浙江对非进出口总额达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居全国之首。
11月21日,中国(浙江)中非经贸论坛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开幕式在浙江金华举办,49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的80位驻华使领馆官员(其中含36位驻华大使)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参加会议。
有人一定会好奇,中非合作为何能在世界各国对非合作中脱颖而出,而浙江又为何能走在中非合作的前列?这场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又在上演着怎样新的故事?
项目签约现场何泠瑶/摄
对非合作的“浙江模式”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度调整。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与非洲本就是紧密联结的命运共同体。
积极的政策加持无疑是浙非合作最重要的密码之一。浙江高度重视国家对非合作的战略部署,各级政府在对非合作上也保持着良好的协调合作与政治互信,为服务中非合作提供了政策、智库、安全与机制平台等方面的保障。
据了解,-年间,先后有40多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官员到访浙江交流合作,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赴非寻求发展合作,对扎实推进浙非交往起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年3月,浙江发布了国内首个地方省级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加快推进对非经贸合作行动计划(-年)》,围绕规划指导、产业对接、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数字经济、人文交流六大重点领域积极布局浙非合作。
所以,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浙江与非洲的合作交流都有了明显的拓展,在政策、经贸与人文三大层面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浙江模式”。
经贸领域是浙江对非合作的重点。浙商是中国较早探索并进入非洲市场的商人群体,其敢为人先、勇闯天下的精神使得浙江对非合作网络遍布非洲各国,覆盖工业、经贸、农业、旅游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浙商的努力下,经贸交流也正经历着从“走向非洲”到“落户非洲”,再转变到“联通非洲”。
图据浙江省商务厅
越来越大的商机
11月21日,海盈食品加工、迈链阿尔及利亚海外仓等多个进出口项目在活动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达亿元人民币。
“中国有非常庞大的市场和人口基数,也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不到中国来,就无法做好生意。”来自喀麦隆的非洲企业代表FodopEric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在他看来,非洲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一定离不开中国市场。他所在的喀鑫服务平台有限公司与浙江德瑞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签下了2.1亿元的非洲自然资源进口项目,比如铝土矿、镍、铜等。
另一位非洲企业代表PouyeBassirou签下了亿元的义乌小商品采购项目,该项目包括在非洲投资万元建设一个海外仓,主要用于中转插头、充电线、太阳能电池板等在非洲非常紧俏的货物。
“现在的中非贸易可以说十分‘顺畅丝滑’。我们常年在义乌做生意,公司每月大约要向非洲送去30到40个海运集装箱的货物,非洲人喜欢什么样的中国商品,只需登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需要什么,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厂家,把商品买到非洲。”Pouye说。
这些项目只是浙非经贸合作中的缩影。小到杯中的红酒和茶叶、身上佩戴的钻石水晶,大到各种真皮箱包和实木家具。浙江对非贸易连年增长,服装、箱包、机电产品、汽车零配件等远销非洲大陆,非洲的红酒、咖啡、红茶、坚果等也深受浙江人的喜爱。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浙江建投、华友钴业、正泰、巨石等一大批浙江企业成功走进非洲,浙非在投资、贸易和工程承包等领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涌现了一大批“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企业。年,浙江对非出口总额.6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金华对非出口.7亿元,居全省第一,连续7年占全国对非出口近1/10。
华友钴业-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外农业援助合作正式启动图据浙江省商务厅
越来越深的联系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句话或许是多年来中非人民往来最好的写照。一直以来,人文交流都与经贸合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如果说经贸合作是浙非交流的“强心针”,那人文交流就是浙非交流的“黏合剂”,拉近了两地人民心与心的距离。
浙江对非合作有良好的民意基础,近年来建立了一批浙非合作交流服务平台,如中非民间商会、中非桥、电子世界贸易平台、浙非服务中心等,在信息供给、协调引导、经贸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教育与人文交流方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对非教育合作更是全国起到了“示范性、推广性、引领性”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浙江师范大学就开始招收短期来华留学生。学校建有中非国际商学院,设有“非洲学”交叉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每年有多名非洲留学生来校学习。
截至目前,浙江师范大学已培训了50余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约名教育官员、专家教师等,包括中非共和国现任总统等政要也曾在这里研修。一批批非洲学子在金华学习汉语,接受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比较教育、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培训学习,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为中非文化互鉴交流作出贡献。
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师生参加与中非经贸洽谈会图据浙江省商务厅
由点到面,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也不曾间断。金华已连续数年开展“中非文化和旅游论坛”“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研讨会”等学术研讨,在浙非旅游合作、金华文旅品牌走进非洲方面展开探索。金华与南非、卢旺达等7个国家对接结成了10对友好城市,开展了浙江婺剧团赴非演出、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拉近了非洲人民对中华文化多维度的理解与想象,成为中非友好的载体与见证。
探究浙非交往的历史,正是“政策、经贸、人文”三者并驾齐驱,形成了犹如“池塘、池鱼和池水”之间的一体关系:大鱼的成长,需要坚固的池塘,也离不开池水的滋养。民心相通,浙江与非洲的合作也必将续写更浪漫的篇章。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