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5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郎静
“价格比同类进口产品低30%、福田、东风等国内主流汽车厂家广泛应用,3年内销售万元、实现利润万元,这个项目既符合国家支持发展产业方向,又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应给以高分!”
这是金华市人才创业创新成果遴选活动中专家集中评议的一幕。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三代工程变速器”项目成果,实现“以国产替代进口”,大幅提高了汽车换挡平稳定和舒适度,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一致认可。
创业创新成果遴选是金华市人才“领创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培养选拔、成果推进、综合考评、科研资助、培训服务等举措,“领创计划”有力推进了各类创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健全培养考评激励体系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助于始终保持人才队伍的生机活力。”金华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当地产业分布、项目发展特点和人才成长周期,将人才工程培养目标科学划分为3个层次,以5年为1个周期进行培养。
其中,第一层次为每5年培养选拔30名左右,在国内或省内学术和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引领本学科和产业发展的高级专家;第二层次为每5年培养选拔名左右,能够代表金华科学优势和学术、技术水平,能支撑金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层次为每5年培养选拔名左右,在各自学科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和技术水平,在本行业起骨干作用的年轻优秀人才,作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后备人选。
目前,金华已先后开展6轮选拔,共选拔第一层次培养人员41人、第二层次人、第三层次人。
“针对5年培养期满的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我们每2年组织开展一次综合考评,对达成培养目标、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应用作用的培养人员,予以考评合格确认;对有违反职业道德或业绩较差的培养人员,考评不予通过,不断激发调动人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据悉,金华目前已累计开展了对81名第一、二层次人才的综合考评,其中12名人才因业绩贡献突出确认为考评优秀,获得一定额度的科研经费资助,树立了正导向。
培养专业技术型领创人才
为提升培养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人才工程不仅给予科研经费资助,还定期组织高级研修,开展专题研讨、赴外进修、名师课堂、基层服务等多类型的专项行动,以便着力提升人才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
目前,已有余人次先后赴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研修。人才纷纷反映,赴高校培训为他们打开了一条“跨界”学习的通道。
不仅如此,金华人社部门还为优秀人才畅通了职称申报绿色通道,凡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以上培养人员,在单位满岗的情况下,经单位和主管部门同意可申请特设岗位,新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这一创新做法有效提升了人才的获得感和精研专业技术的热情。
“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让家乡农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人才程林润一直致力于培育出更优质的金华薯类本地品种,他带队开展的“特色甘薯新品种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成功培育了金徐薯67、金徐薯23,优化了脱毒苗繁育、工厂化育苗、轻型栽培等技术,不仅产量更高、口感更好,还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延长了甘薯产业链效益。
甚至,程林润还试验总结了薯干加工关键技术,切实提升甘薯种植效益。目前,该项目已累计辐射推广面积2.14万亩,种植基地新增产值.7万元,薯干销售收入.8万元,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农业发展。
组织人才开展基层服务是培养提升人才能力、发挥人才效能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金华人才参与基层服务达余人次,共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医疗卫生、农业农村、基础教育、技术创新等方面难题余个。
通过搭建成长平台、落实培养举措、开展基层锻炼等,人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金华已有40余名人才晋升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等国家和省级专业技术领创人才。
推进创业创新成果转化
人才“领创计划”着眼于激励人才多出成果,面向6年以来入选的所有市人才第二层次、省人才第三层次以上培养人员,每2年组织一次创业创新优秀成果遴选活动,从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取得的各类科研项目、学术技术成果中遴选一批优秀成果;从人才自主创办的企业,或正式投产运营并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项目成果中遴选一批优秀项目,给予相应项目经费资助,全力支持、加快推进成果转化落地。
过去的年,金华共收到创业创新成果申报项目个,根据各类项目成果的经济效益、科研水平、贡献度等因素,评选确定了A类、B类、C类共33个优秀成果项目。
为全力助推人才各类项目成果提炼转化、落地见效,人才工程将入选第二层次以上的人才按入选年份分成企业理工、农业技术、社科文化、医疗卫生等18个专题小组,确定组长和召集人,定期开展专题研讨、高峰论坛、项目展示、成果推介等活动。
“这样的交流研讨帮我拓宽了思路,对解决业内一些技术难题,提供了探讨和合作的机会。”人才李文健通过专题小组与多名人才进行了协作。他带队研发的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热解碳化工艺及碳化装备已成功突破了各个技术关口,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开发利用绿色无污染能源的目的。随着研发成功,相关产品将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才创业创新成果落地见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人才工程培养人员近五年来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社科成果奖等各类奖项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项,承担50万元以上横向合作项目项,获授权并投产发明专利项,各类重点科研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达余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