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距离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拟录取名单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没有上岸前,我想象自己如果被录取,我一定激动地热泪盈眶,可是当这一刻真的到来时,我没有,我很平静,也许是已经不再青春年少,生活中太多事情等着我去处理,我没有激动忘形的时间,反而有些不适,我已经习惯接受被一次次拒掉,然后难过一小阵,继续看书,继续找学校申请,上岸了,连续好几天我都有点不适应。
网上的博士上岸经验贴很多很多,我也喜欢去看一看别人奋斗的成功史,可是商科的比较少,这个学科其实硕士毕业就足够了,除非真的喜欢做科研,想进高校的才会去读博吧,简单写写,希望真的能够帮助到一些人。
01、基本情况和考博动机
我,30+,宝妈一枚,在高校工作5年,至于成果,真的不怎么样,硕士期间发过北核,工作后基本都是普刊,课题有几项,工作论文一篇,跟优秀的同学没法比。越发觉得自己很喜欢学校的工作氛围,也坚定了必须要考一个博士的想法,在高校发展,学历还是必须的。
读研期间,我硕导就鼓励我读博士,说女孩子去读个博士收益还是很大的,当时可能年纪小,对自己没啥规划,想读但是没有很坚定。后来,随着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过了人生三十大关,我越发觉得如果再不全力以赴考一次博士,我真的就没有机会了,在中国,时间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02、备考过程
其实,我现在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毕竟一年就上岸了,但是过程是曲折的。我大概是20年五六月份坚定了读博的想法,但是当时没有想申国内的博士,我一开始是冲着新加坡和美国去的,现在想想,自己真是经验不足。一直在各种论坛看经验贴,七八月份算是正式开始了解学校开始准备,才发现申海外博士程序如此复杂,我一边工作,一边准备雅思,一边写文书,一边对教授进行筛选和陶瓷。新加坡和美国的学校如果想要申请奖学金,一般需要在第一轮申请,结束的比较早,我语言成绩和GMAT都没有考出来,大部分学校雅思小分要7,而且GMAT成绩基本要+,我才意识到自己想申请海外全奖博士真的太难了,教授也套了几个,一般回复都是老师的决定权不大,需要经过学术委员会筛选。到了11月底,我才意识到,如果我不转战国内,那么我21年想读博基本无望了。
11月底,国内很多学校申请都要截止了,我当时傻乎乎以为我能赶在学校申请日期截止前递交材料就行,于是赶紧联系硕导写推荐信,交材料。我的硕导说,你这太晚了,博导基本都被联系得差不多了,你争取22年吧,不过21年你试试,看看能不能捡个漏。
我发出去的邮件大多数都得到了回复,当然大部分都是拒绝我的,说今年没有名额了,但是也得到了4所学校老师肯定的回复,可以报考。
既然得到了肯定,我就开始梳理这4所学校初试要看的参考书和申请的个人资料。因为我工作是不坐班的,所以坚持了边工作边备考。首先,我对这几所学校的初始参考书进行了整合,虽然每个学校参考书不同,但是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涉及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和英语,当然还有自己的专业课。
大概是12月底,我正式投入国内博士的复习中。因为恰逢寒假,家里又有小孩子,我每天像上班一样8点多去图书馆看书,晚上六七点回家吃晚饭,陪孩子玩一会,等到晚上十点以后孩子睡着了,再看一会书,12点左右睡觉。这时候我其实开始庆幸我前几个月备考雅思了,至少在考博英语上我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寒假的时间把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复习了一轮,用的资料都是考研资料,至少做到了复习到书中的每个知识点。
3月份开学,我又开始上班,看书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我主要开始投入专业课的复习中,一边上班一边复习,一边准备个人申请材料,这时候就必须要提到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了,商科类大部分学校都改成了审核制,我选定的4所院校里面有3所都是审核制,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我前前后后大概修改了七八稿,准备申请材料确实要花费时间,我比较偏向于把自己的材料装订成册,标上页码附上目录,便于老师翻看。
四月份,我把申请材料递交上去,等待结果。很不幸,3所审核制的学校我都没有通过审核,这个结果是我没有想到的,毕业工作5年了,自己对考博的认知仍然停留在5年前,自认为自己还有有些科研素养的,毕业答辩时有个外校的答辩老师主动邀请我去读他的博士,只是当时我没有想法。陆续收到这3所学校的审核结果,我的自信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这意味着我连去考试和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其中有一所学校的博导在审核结果出来几天后,特地给我发来一封邮件,解释了我没有过审核的原因,今年跟我一起的申请者基本都是有C刊的,我的成果质量不行,希望明年能够先把成果质量搞上去再申请。
其实至此,我对今年读博已经不太抱希望了,只剩下一所学校是考试制,还没开考,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先去考考,然后着手准备论文明年再申请。这所学校4月底初试,英语感觉不是太难,至少比雅思的文章容易一些,题量也少很多,专业课考的比较活,书本上很难有现成的答案,还是要看自己的平时的积累。过了一两周成绩出来了,我以比复试线高了不到10分的样子进入复试。
其实当时没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