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在如何缩短医疗距离、节省就医时间的问题上,人类一直在尝试中。
19世纪70年代,当电话逐渐在民众中普及后,就有医生通过电话与患者沟通,并给出初步诊疗建议。
20世纪初期,卢森堡科幻作家、工程师HugoGernsback专门设计了一个命名为teledactyl远程医疗系统,尝试用无线电遥控检查设备来远程检查病人身体。
年,一家名为MedPhoneCorporation的公司利用电话来远程问诊需要心脏复苏的患者。
罗永浩有句名言,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在如何拯救更多生命这件事上,人类的“折腾”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如何用互联网赋能医疗更是值得“折腾”的一件事。近日,在“互联网医疗合作与发展论坛暨京东健康心脏中心上线发布会”上,京东健康对外展示出完备的互联网医疗实力与思路。
01
互联网医疗加速步入3.0时代
回头来看,从年开始到现在,互联网医疗完成了“医疗互联网化”到“互联网+医疗”的进阶过程,而每一个阶段大多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
这种引导是必然的,毕竟医疗产业相当复杂并且与民众健康密切相关,市场化的医疗也需要严格的政策做指路人。
年~年,是“线上轻问诊”模式统治的互联网医疗1.0时代。在此期间,个人医生开始提供线上的诊前服务,用户登录医疗网站就能咨询自己的病情。
这种模式的出现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网民人数大规模增长,从而带来了移动医疗的大潮;另外便是年提出来的新医改在年逐渐落实,创业者与资本寻觅着商机开始涌入移动医疗行业
据艾媒咨询《—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中国医疗健康类App在年就已超过款,而国内从事医疗App开发的企业也已超家,其中就有不少轻问诊医疗平台。
不过,当以轻问诊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模式迅猛发展时,却很快走到了瓶颈。事实上,轻问诊模式最大亮点是方便、经济,医院去挂号问诊,随时随地都可以咨询病情,但一旦到了诊断或者开处方的环节,线上医生就会建议患者到线下进行面对面诊断,挤压了后续的商业想象空间。
这种弊端让诸多互联网轻问诊平台陷入了盈利难题。虽然轻问诊也存在咨询付费模式,但根据健康点智库研报显示,只有11.67%的人倾向于付费问诊,其实用户真正愿意付费的部分还是诊疗服务。
显然,轻问诊模式的需求是存在的,但作为诊前纯粹的咨询式医疗,显然犹如隔靴搔痒,无法找到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
事实上,把病情咨询、就诊、药品销售以及健康服务结合起来,并逐步推进远程医疗产业化进程,才可以真正可以把轻问诊的流量实现商业化的最大变现。
而这种模式,便是互联网医疗2.0医院。
医院元年,当年有33医院项目诞生,数量超过往年的总和。同样在这一年,年约有38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轻问诊平台。
医院的大量涌现,要归功于此前一年医疗政策的推出。年7月与9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两份医疗改革文件相继推出,旨在鼓励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
随后,年12医院——医院发布,并开出国内首张互联网在线处方,医院创立潮,医院便如雨后穿笋般冒出。
但此时,医院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论。直到年4月25日,国务院发布《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医院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拓展服务的医疗机构,“医院”是其第二名称;第二种是已经申办了医院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以此为患者提供服务。
也就是说,医院其实分别对着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只是主体的侧重点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医院开始连接诊前、诊中、诊后环节,常见病问诊、慢病复诊等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实现。
而从商业角度看,医院的出现让在线问诊真正开始进军诊疗环节,开启互联网医疗的商业化新阶段。截至今年4月28日,全国落地的医院数量已经增长家。
当医院的势头不断白热化时,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互联网医疗正在进入3.0时代,即医院将转向以“线上+线下”、“药+医+险+养”一体化为核心的商业闭环。
这种转变体现在,一方面医院将规模化、区域化地连接头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医院将打通医疗健康大数据,转向覆盖健康全场景、医疗全流程、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角色。
而在此过程中,整个国内互联网医疗市场将保持持续高增长。根据Mob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到年国内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7千亿元左右。
02
京东健康的互联网医疗战事
可以看到,从互联网医疗1.0时代开始到如今的3.0时代,一路伴随的是众互联网公司的跑步入场。
比如年百度与“好大夫在线”的合作、年腾讯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