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想红的专家太多了,又有专家,因为一句话走红网络!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同样是知名经济学家的孟晓苏,在一个峰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年中国老百姓的银行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来买房,中国的经济就能恢复了。
听完这句话你是什么感觉?网友表示:我的银行存款的三分之一只有几千块,请专家教教我该去哪里买房?还有的网友说,要么请专家先买房。在网上引起反弹之后,专家孟晓苏被骂成了筛子,之后他又马上改口:我的话被媒体断章取义了。究竟怎么回事?是不是真像孟晓苏所说,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经济就能恢复呢?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这年头,你还相信专家说的话吗?专家说:不建议掏空6个钱包用来凑首付买房,网友表示,这可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有没有的选择的问题,而是不掏空6个钱包,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买不起房。专家还说了,低收入的群体,可以用私家车出去拉货,或者出租闲置的空房子补贴家用。网友又笑了,我如果有私家车和闲置的空房子,还能愁这点收入吗?专家还说了:建议年轻人不要在通勤上花太多的时间。这些听上去不接地气的话,听得多了,专家就变成了专家。最近,又有一位专家走红了网络。
原中房集团董事长,知名学者孟晓苏最近参加了某峰会论坛,因为在会上的一句话走红网络。孟晓苏说:年老百姓的银行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能够拿出三分之一来买房,国内的经济就能恢复了。这话一出,就立刻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有的网友说:我所有的银行账户所有的存款加起来还不到元,不知道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一,怎么样买到一套房子,还请专家指点一下,我愿意买,有人愿意卖吗?网友又说:专家保守了吧,三分之一有点太少了,应该拿出十分之九来买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国内经济炒热。网友还说了,专家的建议很好,建议下次就不要再建议了。那么,专家的建议,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客观地说,这还得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对经济的影响确实很大,谁都不会否认这一点。
这两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如何,大家都有目共睹。年国内房屋销售总额为13.4万亿,比年的18,2万亿减少了将近5万亿,这就好比釜底抽薪,本来疫情影响下的各行各业就很不容易了,房地产一蹶不振,国民经济当然受到了影响。
房地产行业产业链很长,上游有房地产开发设计,下游是水泥、建材、家装、家具等行业,涉及面十分广泛,在国内GDP的总量中占比大约是7%,加上下游的建筑行业,占比就达到了20%。不仅如此,对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加在一起,在地方的财政收入当中占比将近有一半,这么多老百姓买房子都要贷款,房贷加起来又占到银行全部贷款余额的将近四成,一套房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上头牵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下游牵着金融机构的稳定,重要性毋庸置疑。
近期,国内高层也罕见公开表态: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多次重大会议上针对房地产行业也释放了多重利好,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
虽然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没人会反对,但专家的建议却并不客观,换句话说,老百姓银行存款的增加有着特殊的原因,也千万不能和房子混为一谈。
我就问两个最简单的问题,老百姓更愿意把手头的现金存到银行里,而不是去买房,不是恰恰说明了他们对当前楼市的态度吗?再退一步说,15万亿的存款,有多少真正属于那些还需要买房的人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把现金存在银行里,而不是花出去呢?从一个正常人的思维逻辑来看,原因无外乎有两个:
首先,现金的流动性是最强的,换句话说,等到风险来临的时候,现金可是最能抵御风险的资产,三年疫情之后,国内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各行各业都难以幸免,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普通人身上就变成了一座山,这两年很多人的收入都是没有增长的,有的甚至在吃老本。普通人拿什么来抵御风险和不确定性,就是平时从牙缝中省出来的那些存款。
其次,现金除了存在银行之外,这两年确实也找不到更好的投资出路。以前有不少人,一有钱就想买房,因为大家都知道,房价要涨,买房就是高回报的投资;还有的人,喜欢买股票、买基金、买理财,行情好的时候也能赚不少,可这两年,房子易跌难涨,股市又回到了三千点,韭菜被割了一轮又一轮,理财不仅不保本了,亏损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下,可不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里最保险吗?这个时候专家出来劝大家买房,没有依据,也没有逻辑,不是傻就是坏。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年新增的15万亿存款,又有多少真正属于那些还需要买房的人呢?
最近这几年,互联网快速发展,大家的一个感觉是,有钱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因为我们在网上常常能够看到那些有钱的人,抖音人均年收入一百万,无数人在短视频中开着豪车、住着豪宅,秀着幸福生活,给人一种遍地都是富豪的感觉,可中国人,真的已经这么富了吗?下面几组数据,或许给了我们答案。
不久前央行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银行账户存款余额在50万以下的人,占比达到了99.63%,剩下0.37%的人,加起来的存款又占到了所有银行的五成以上,什么意思,如果你的存款超过了50万,已经打败了全国99%的人,这么一看,银行存款也符合了“二八原则”,小部分的人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全国这么多城市的平均房价已经达到了元一平米,这还只是平均房价,在很多一二线城市,房价早就超过了一万一平,按照一套一百平的房子来估算,平均的总价就在万左右,按照五成首付,至少需要50万元,也就是说,真正能够用银行存款来支付首付的人,这么一算也就是不到1%的这么一小撮,剩下的就是要掏空几个钱包才能上车的人。因此,专家说把三分之一的存款用来买房,就能拉动经济,简直就是文不对题,病急乱开药,真相是:那些有大额存款的人根本不缺房子,而那些真正缺房子的人,又拿不出多少存款。
在发言受到了一系列猛烈抨击之后,1月11日,孟晓苏出面正式回应了网友的质疑,用他的话说,媒体在采访时对他断章取义,他的本意是,年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总额下降了5万亿,正好是年新增的存款规模的三分之一,针对中低收入者没有存款买不起房的问题,孟晓苏更是表示:中低收入家庭是疫情三年受损害最大的群体,因此,他鼓励的是有支付能力的居民出钱买房,这样能够拉动经济,就业和收入也能增长,也能让低收入群体受益”。尽管孟晓苏改口很快,但网友仍然不买账,很快就有人把孟晓苏过去几年的历史言论给扒了出来。
年,孟晓苏提出:房子供不应求,应该多盖房子;过了几年,孟晓苏又表示:国内什么东西都可以降价,就是房价万万不能降,这些话在当时听都觉得没什么,可几年之后,无一例外地都被打了脸,真的是请专家千万别再建议了。
首先,有人觉得房子是宝,有人觉得房子是雷,但毫无依据的鼓吹大家买房,不得不说,这个专家没安好心。
从年恒大集团暴雷开始,国内房地产市场就告别了黄金时代,就拿刚刚过去的年来说,国内不管是一线,还是三四线城市或者小县城,商品房的交易都非常低迷,没有成交量,就很难维持高价格。虽然国内防疫政策已经出现了重大调整,但放开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就连疫情的变化也不在任何人的掌控范围内,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还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绝大多数人也没有找回原来的正常生活,在这个情况下,专家又出来鼓励老百姓拿着存款去买房,只能送他五个字:“何不食肉糜”。
老百姓辛辛苦苦攒下那么一些钱,如果放在银行里,虽然现在存款利息不高,但至少没有风险,没有压力,运气好一点,还能吃点利息,但如果投入到房地产市场当中,钱就落入了开发商的口袋,这还不够,还得每个月按时按量的给银行缴纳利息和本金,买房和不买房,对生活的影响有多大,一看便知。对很多有钱人来说,买一两套房子当然不是什么问题,可有钱人毕竟是极少数,存款超过50万的人都不超过1%,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都要“掏空6个口袋”来买房,即便是拿得出首付,每个月的月供也是很大的压力,在收入没办法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普通人一旦买了房,还能有什么钱来消费,这些事情,不知道专家考虑到了没?
其次,为什么专家说话自信满满,老百姓却觉得像天方夜谭,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待老师、前辈都是极为尊敬的,这些人统称为“专家”,中国人做事情讲究章法,喜欢参考专家的建议,不管是医学专家,还是经济学专家,通常来说,他们站得高,想得深,看得远,可这两年,“专家”这两个字,在国内渐渐变了味道。
前有专家建议能在大城市买就不要在小县城买,后有专家建议能买大面积就不要买小面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这不都是废话吗?还有的专家,批评年轻人越睡越晚,建议不要,晚上十点到十一点一定要上床睡觉。听听这些不接地气的言论,老百姓怎么能不抵制呢?
网友干脆下了一个结论,以后凡是专家的话,随便听听就行了,可不能太认真,遇到个制造焦虑的专家还是好的,更多地的专家,同样一个事情一年换一个说法,前后矛盾,都不能自圆其说,更有的专家,说话干事背后都有复杂的商业目的,实际早就已经被资本收买了。
针对这一现象,咱们的某些专家学者,是不是也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
首先,在公开发表言论之前,是不是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把该分析的问题按照依据、条件、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来梳理清楚,不要上来就是一个没有前因后果的大道理,让人摸不着头脑,很多误解就是这么产生的,毕竟老百姓可不是专家肚里的蛔虫。
其次,建议专家多听听普通人的声音,讲讲良心,老百姓又不傻,如果专家一直提出这种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的建议,专家的公信力只会越来越差,专家和平民百姓的距离也只会越来越远,久而久之,恐怕就真的没人再相信所谓的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