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免费订阅
心脏偶尔早搏不要太在意
很多人反映,自己有早搏现象,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心脏是身体最勤劳的器官之一,它每时每刻都在跳动。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心脏的跳动,但有时候心脏也会“顽皮”一下,患者可明显感觉到咚咚的跳动,这就是早搏了。
另外,由于早搏后有一段停顿间隙,所以患者还会有心跳停顿的感觉。这时候,患者会感觉到心慌、胸闷、恶心、咳嗽、头昏等不适。
早搏分功能性早搏和器质性早搏两种。正常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吸烟、饮酒和喝咖啡的时候,都可能诱发早搏。这些早搏大多是功能性的,危险不大,并不会对人的寿命和日常活动产生影响,只要及时消除诱因,少抽烟少喝酒,放松精神,早搏自然会消失。
但是,也有很多人是器质性早搏,它往往合并有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器质性早搏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并不单纯是早搏的问题,还必须对其根源性疾病进行治疗。
另外,有些器质性早搏是非常危险的,比如一些特殊类型的室性早搏有可能演变成室速、室颤,危及生命。如发现早搏次数多、频率高,感觉不舒服,医院接受检查,首先明确是否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然后评价早搏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最后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心理问题
近年来,心内科的专家发现,在多数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人群中,发病既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也有心理症状,常有情绪的焦虑和抑郁。
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心血管疾病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互相影响,可见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最新统计显示,约70%的心脏病患者合并有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但大都不会去看心理科医生,而仅因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躯体症状去心内科求医。同时,约三分之一到心内科就诊的患者,并未患器质性心脏病,各项生理指标也没有明显异常,出现的类似心脏疾病发作的“症状”实为其内心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所致。
为此,医学界提出“双心治疗”的概念,即强调在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