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主办的第十二届健康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大健康,大行动,大促进”为主题词,聚焦健康中国行动促进背景下医药、医保政策、医药创新、医药发展核心议题,设置三个主论坛、13个平行论坛,来自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以及医疗医药、AI医疗、中医中药、老龄康养等共有99位院士、院长、专家演讲。
千余人齐聚,见证健康中国演进之路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陈至立,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许正中,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国家医疗保障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司长王文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司长王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巡视员卢春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副主任董江萍等医药卫生健康界、学术界、产业界及百家主流媒体参与本届论坛。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许正中在会上代表人民日报社致辞并指出,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始终坚持将全民健康事业放在宣传报道的重要位置,用好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发挥综合覆盖用户超9亿的优势,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媒体独特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近百位代表出实招,解读医药健康新方向
本届设置了大健康医药政策论坛,大视野医药创新论坛,大促进医药产业论坛三个主论坛,以及13个平行论坛,99位专家演讲、讨论、分享,出实招,献良策。
“年,共对件药品的注册审评纳入优先审批,值得一提的是,一批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得以批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司长王平指出。
为鼓励创新,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国家药监局采取了系列举措。王平介绍,一是改革临床试验的管理,科学接受境外的临床试验数据,鼓励境内外新药同步上市,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在我国的上市时间;二是优化上市审评审批,建立和完善优先审评审批制度;三是促进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协同发展,坚持与原研药一致,高质量审评审批仿制药,指导和规范仿制药的合理研发,持续完善一致性评价政策;四是落实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责任制;五是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建立以审评为主导,检查检验为支撑的技术审评体系,试点政府购买服务,增强审评队伍的力量,推进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的建设,加入ICH,加快推进ICH指导原则的转化,同步推进审评、检查、检验标准和国际接轨。
“截止年8月30日,中国已批准进口药品总体数量为个(按文号计),品种数为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副主任董江萍在会上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患者期望服用的每一片药都是安全有效的,满足公众的用药安全有效和可获得性的需求是监管的目标,通过加大药品境外检查力度,可以达到严把进口药品质量关的效果。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互通风险,共同保证公众用药安全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加快境外上市新药审评审批等政策的加持,一大批进口药正等待NMPA审评审批,为了保证中国百姓用药安全,中国对进口药品境外检查力度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已在欧洲相关国家生产的进口药品开展了次检查任务、印度14次检查任务,九年来共进行了次境外检查。当前中国监管机构在积极参与药品质量和安全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修订,提升参与度,树立中国药品监管的权威。
中医药如何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发布了最新中药疗效证据指数,涉及肿瘤、中风和心血管疾病。“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EVDS)涵盖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和中药注射剂等余个品种的余条临床研究数据,是国内首个完备的中医药临床疗效循证评价证据库。”张伯礼院士介绍。该数据库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开发。
“全球有27亿人的屈光不正未得到矫正,其中有6亿在中国,其中近视(未成年人)和老花比例相对较高。未来30年,中国消除不良视力费用约为6.6亿美元。”作为全球最大眼视光公司的“掌门人”,劳伦魏郎德首次在中国公开分享基于麦肯锡咨询调研结果撰写的报告《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消除不良视力》,他同时呼吁,全社会一起携手,为改善中国不良视力、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等而努力。
全球医疗健康产业的趋势是什么?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分享道,人们对高质量、创新医疗健康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持续上升、从治病到防病的大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以及数字技术革命对行业发展的颠覆性影响都在重塑全球医疗健康的新版图。在中国,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手术机器人、3D打印、5G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科技正引领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成为驱动中国从全球增长引擎到全球创新引擎的新动力。
此外,近百位专家解读医药健康新方向,涉及智慧医疗、近视防控、口腔健康、自身免疫疾病、循证中医药等行业热点话题,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疫苗接种、生长发育、抗衰老、健康管理、中医药养生等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