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bdf/ 9月24日,博鳌亚洲论坛在京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报告》。一直以来,中国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都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至今,绿色发展已经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共识。
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布联合公报,与会各国领导人再次确认落实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一致重申致力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开放、绿色、廉洁,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然而,绿色发展还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在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总体敏感,但部分国家发展水平还不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包括消费、生产、流通、创新和金融在内的全方位发展,除了理念之外,需要治理能力和公众意识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道阻且长。
该报告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金融六个方面,以合规、富有成效、得到认可、可推广复制四个标准,选择典型绿色发展案例进行分享,旨在展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与利益相关方在合作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以期为共建国家提供可供借鉴的案例,增强对绿色发展的信心,催生更多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
报告由论坛研究院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课题组合作完成。
污染治理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东南亚、南亚、西亚、东盟、北非等国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过快增长和工业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污染随意排放使得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森林面积缩小、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污染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在污染治理方面,报告选择了大气污染治理(中国蓝天保卫战)和水资源管理(以色列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两个案例,分享中国和以色列在环境管理领域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以中国蓝天保卫战为例,报告回顾过去6年,中国通过构建系统而科学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在法制建设、科技支撑、综合减排、管理创新、社会共治5个方面的21项措施上进行努力和创新,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报告总结,在最近6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实践中,中国已经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尽责、公众参与”的中国模式,并卓有成效。
数据显示,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相比年增长39%,能源消费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分别增长11%和83%,而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了大幅下降。全国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比年下降27%;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比年下降42%;北京市PM2.5浓度从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1微克/立方米,降幅达43%。
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
生态系统为人的生计(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自然资源,但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绿色发展需要平衡人的生计(生产生活)与生态系统保护两方面的需求。这部分案例从机制的设计、技术的应用两个角度分享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方面的良好实践。
以缅甸为例,缅甸中部勃固省Thanbayrakhon(TBK)村位于距缅甸仰光一小时车程的高速公路旁边。长期以来,全村户村民一直过着没有自来水、没有电,依靠木柴生火做饭的贫困生活,自从TBK村附近的森林划归自然保护区并禁止采伐后,村民的生计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为改变这一状况,年,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美国布莱盟基金会联合资助下,全球环境研究所与缅甸春天基金会(SpringFoundation)在缅甸勃固省TBK村共同启动了“基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的缅甸森林保护”示范项目,项目团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设备性价比,筛选了由中国生产的“富达”小型节柴炉灶、太阳能照明灯以及太阳能直流水泵。在当地合作机构春天基金会(SpringFoundation)的帮助下,项目方向三百多户村民赠送了节柴炉灶、小型家用太阳能灯以及太阳能水泵等清洁能源设备,解决了他们眼下最为迫切的清洁用水以及日常照明的生活需求,对当地森林保护、适应气候变化、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传统炉灶与清洁炉灶对比
太阳能照明灯
资助村民的清洁炉灶
该机构联合社区居民共同成立社区指导委员会,帮助村民正确使用和维护到户的设备。同时,帮助村民特别是学生提高保护森林资源和使用清洁能源意识,从而减少森林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提高生活质量。此外,项目方还帮助村民成立育苗中心,种植热带水果和其他经济林提高村民创收能力。
绿色能源
报告表示,发展伴随着对能源的需求,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投产有助于改善能源结构。此外,技术转移和产能合作能够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普及。
以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项目为例,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项目,是三峡集团和中国水电行业第一个被写入中巴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项目,是“一带一路”首个大型水电投资建设项目、“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也是丝路基金成立后投资的“第一单”。年4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巴期间,与巴基斯坦国家领导人共同见证卡洛特水电站项目破土动工。年12月,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根据施工计划,卡洛特水电站首台机组将于年4月投产发电。
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是合理开发利用拉姆河流域水力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梯级工程项目,建设期间每年直接或间接为当地提供多个就业岗位,投产后每年将为巴提供逾31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可有效缓解巴用电难题,大大带动当地电力配套行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巴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巴基斯坦前总理阿巴西评价说“该项目将为缓解巴基斯坦电力紧张局面提供极大帮助,是利国利民的典范项目”。
年3月,卡洛特水电站荣获全球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权威机构IJGlobal颁发的年度亚太地区水电项目最佳融资奖。IJGlobal是全球能源行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权威机构,专注于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融资领域,隶属于世界知名的欧洲货币机构投资集团。其颁发的年度大奖久负盛名,受到业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