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国家使命担当,成都高新人正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成都高新区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紧密结合成都高新区发展实际,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将问题检视整改向企业、群众痛点聚焦,用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主题教育实效,让辖区企业、群众切身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精准施策做企业的“服务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园区发展的主角。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期间,成都高新区聚焦企业融资、人才招引等诉求,逐一破解、认真落实,当好企业的“服务员”,让企业安心发展。“高世代掩模版生产项目的流动资金短缺问题解决了,后期我们将扩大对G11及G8.5光掩膜版生产线的生产,公司对未来打造全国最大的掩膜版制造基地充满信心。”路维光电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企业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局举办的融资对接会,已获得授信额度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据了解,路维光电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内,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作为园区的“服务员”,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内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组织40余家企业与10余家金融机构“面对面”交流,对企业融资需求、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深入对接、沟通,缓解功能区内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企业高质量发展。路维光电就是其中受益的一家企业。除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电子信息产业局还组织举办减税降费专家论坛,问需求、听建议、找症结,从税收征管新方式、企业税收优惠途径到高新技术企业税费加计扣除,全面解读企业生产经营中享受税费优惠的实际问题,协助企业有效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推动10余家减税降费受益企业进行再投资,确保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落地生根。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负责人表示,电子信息产业局将初心和使命写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国际化产学研联动示范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产城融合的高品质生活城”的具体实践中,将主题教育与回应企业发展诉求结合起来,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累计支持企业超过家,支持项目超过个,拟兑现政策支持资金5.17亿元。除了真金白银的企业扶持,成都高新区还通过打造“1+7+N”企业服务体系,搭建企业诉求解决直接通道,打造“一站式”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建立起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真正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其中,“1”即企业服务中心,“7”是7类业务,“N”是成都高新区多个部门、街道、楼宇。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正打造企业服务的标杆,“高新服务”正在成为成都高新区的“金字招牌”。直面诉求民生路暖民心近段时间,路过成都高新区天府一街与剑南大道交汇处的市民惊喜地发现,原本杂乱的道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绿植和精致漂亮的各色花卉。作为连接地铁锦城湖西出口的重要道路,天府一街“两拆一增”工作一直受到成都高新区的高度重视。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现场勘察发现,天府一街与剑南大道交汇处的闲置地块杂草丛生、环境较乱。由于该地块紧邻成都七中、灯塔村、办公区,人流量密集,给过往行人带来极大不便。与此同时,地铁5号线开通在即,预计人流量将大幅提升,杂乱堵塞的闲置区域将更加影响美观和出行。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拆一增”为契机,成都高新区对该地块进行了“微整形”。在该地块设置步道、安放长椅,打造休闲小游园;拆除米的围墙,增绿平方米,增加开敞空间1万平方米。除了对地铁5号线沿途道路进行精心打造以外,成都高新区还着眼于打通断头路,解决市民出行不方便的问题。位于锦城湖与铁像寺水街之间的天府一街和盛兴街,因闲置土地管理需要均有围墙阻隔,居住在周边小区的居民,从铁像寺水街前往地铁5号线东侧站或锦城湖,需要绕行很长一段距离。明明近在咫尺,却不能到达,周边居民盼望临河断头路尽快打通。成都高新区积极响应市民需求,拆除该地块南、北两侧围墙余米,因地制宜增添临河绿道、绿植,对西侧闲置地块临时围墙进行彩绘图装饰,临河小游园焕然一新。不仅便捷市民出行,而且道路“颜值”极大提升,这样的变化让市民点赞“两拆一增”工作作风实在,还有市民自发为小游园捐赠了长椅。通过“拆”和“增”,成都高新区将回家之路、上班求学路、游园之路有效连接,并串联了轨道交通站点、办公集中区、居住小区之间的城市社区绿道,让出行舒心又方便。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完成“两拆一增”点位79个,拆除违法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拆除围墙1.6万米,增绿面积约26万平方米,增加开敞空间70万平方米。同时,今年成都计划打造约条“最美回家路”,在成都高新区,通过“拆”和“增”,越来越多的“回家路”正变身美丽风景线。“这是大家每天都在走的路,我们的改造就是要让这条千家万户的回家路,既有美丽度,也有舒适度,还要有高度的安全性。”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今年成都高新区还要新建76个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项目、再添60公里天府绿道、加速形成“10分钟公共服务圈”,让居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路通了,居民的幸福感增强了。不仅如此,成都高新区还建设“长寿食堂”,让老人安享晚年。据了解,在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针对社区老人反映的买菜做饭困难,特别是独居、空巢、行动不便或生活困难老人就餐不便的问题,依托顺江、中海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专门针对老人的“长寿食堂”,得到社区居民好评。为更好服务老人,“长寿食堂”建立了餐饮沟通机制,方便老人及其家属、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及时知晓餐饮服务内容。街道、社区及中心会不定期向老人征求意见,以便做出快速调整,让老人感到更满意、更舒心。“我们每日提供三餐两点,食物种类保持在25种以上。所有餐食由专门的营养师为老人搭配,更符合老人需求。针对糖尿病和痛风病人,食堂还提供专属饮食,菜品由特级厨师制作,尽全力做到营养均衡又美味。”“长寿食堂”运营机构——亲睦家学苑医养中心院长吴柏良说,老人们可以在长寿食堂就餐,也可以打包带走,失能老人的一日三餐,则由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上门。“长寿食堂”只是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落实主题教育学做结合要求,并坚持以解决群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