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有两个儿子,老大上初一,小儿子刚上小学。
几年前,谢冰从西城区搬到昌平区回龙观居住,房子宽敞了,可孩子上学让她发了愁,“哪舍得让孩子从西城区转学到昌平区呀,我家小区周边,也没什么名校。”谢冰说。
孩子的奔波,谢冰挺心疼,可为了孩子在优质学区上学,她只好咬牙坚持着。
今年,谢冰不再纠结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开学了,九年一贯制,就在家门口。谢冰的大儿子和小儿子都选择就近入学。“以前每到五六月,小区中适龄儿童的家长就张罗着搬家,为了孩子上学,大家都往城里搬。”谢冰说,“现在,选择就近入学的邻居越来越多。”
不仅仅是回龙观。一幅京郊教育新地图,正在悄然铺陈,“家门口有了优质学位”,只是刚刚开始。
名校送至家门口
都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但这古刹附近,一度是教育“洼地”。
不过,在京郊教育新地图上,这片“洼地”正在“升高”。今年6月10日,门头沟区*府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正式签约,确认在潭柘寺镇共同筹建潭柘寺学校,可提供个优质学位。上个月底,潭柘寺学校还在网上发布“英雄帖”,面向全国诚聘优秀应届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
这所新学校总占地面积约亩,其中学前部包括3所幼儿园,小学部包括两所小学,中学部为1所完全中学。学校设计规模为个教学班。按照门头沟区教委的计划,学校规划建设将体现清华元素,清华附中将派出包括执行校长在内的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组织学校管理和教学。新学校预计于年9月正式开学。
清华附中,只是进驻门头沟区的名校之一。最近几年,门头沟区的学生和家长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名校“分校”、“实验校”越来越多——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实验二小永定分校、人大附小京西分校、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等相继开学。同时,八中京西教育集团建立,实现了北京八中京西校区与八中永定实验学校、八中斋堂中学、八中京西附属小学的文化和管理融合。
“引入名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模式,在京郊各区已渐成规模。
例如,延庆区开展了名校办分校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永宁学校与人大附中、康庄中学与北京中学、延庆十一学校与育英学校、延庆第二小学与史家小学等相继牵手;在大兴区,北京八中、清华附中、海淀实验小学等陆续“落户”……
市教委介绍,“十三五”期间,本市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基础教育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态势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学校多所,达到全市学校的70%以上。全市有各类教育集团个,学区个,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小学校纳入学区制管理。
名校进郊区的速度不会减缓。一些未来规划,已经确定。例如,密云区宣布,到年,该区将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所、小学两所、初中1所、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两所。在怀柔科学城东区(密云地块)新建北京第二实验学校等,将依据行*区划、学段结构、优质资源分布等因素,初步构建纵向覆盖学段,横向遍布城乡的教育集团、学区、城乡教育共同体。
“云课堂”破“围墙”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学校改变教学方式。
“云课堂”上线,全市中小学教师都要面对两个“不等式”:一节课的时间缩短了至少5分钟,该讲的知识点一个不能少;一学期到校学习的时间已减少两个多月,该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一项不能砍。如何把“不等式”换算成“等式”,是老师们共同的课题。
其实,“不等式”还有一个——有郊区学生家长抱怨:“优质校老师自己录直播课,名校的学生动辄有百节课程资源上线。可郊区学校哪儿有这些资源啊。不公平!”
这道“不等式”,市、区、校三级同解,并最终给出了“打破围墙,共享资源”的答案。
市级、区级和校级三级课程资源定时更新,名师资源不再是名校独享,而是全市共享。延庆区、门头沟区、密云区等区教委还进行课前“普查”,为农村和特殊学生配发平板电脑……据市教委统计,疫情期间,“云课堂”没有落下任何一名学生。全市在线教学覆盖率、到达率实现双%,截至7月10日春季学期结束,市级课程累计点播11.5亿人次。
京郊学生不仅能共享优质课程,还能共享“名师家教”。西城区为与其有合作关系的本市6区8所学校的名师生提供“西城区线上学习平台”使用权限,共享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市教委为全市16个区(及燕山)的所中学、14万余初高三学生配齐“线上家教”,24小时答疑。在线辅导平台上,每个问题都有解答,平均每个问题在7.5分钟内就能解决。
郊区校的老师们一边勤修“主播”技能,一边寻找着与孩子和家长的线下交流机会,家校一起,用温情、合作不断完善着“云课堂”。
暑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付家台中心小学五年级老师安迪正计划完成一次“童年环游旅行”——进山家访。付家台中心小学是门头沟区的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平日老师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因为疫情,安迪已经很久没有面对面地见过孩子们了。
“我们班的孩子都住在山区,最远的一户,距离学校有大约30公里的山路。”安迪说。家访那天,远远地看到孩子们戴着口罩,踮着脚尖在村口张望,安迪的眼圈瞬时红了。
别的小朋友都开心地和安迪交流,有一个小男孩在树荫下,一言不发,一会儿单脚站,一会儿用右脚磨蹭地面。安迪过去一问,孩子没说话,家长则滔滔不绝地“数落”起儿子——“孩子没耐心”“也不是笨,就是不努力”……
安迪注意到,小男孩会不时委屈地看看妈妈,还小心翼翼地瞟她两眼。小男孩后来告诉安迪,他知道错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和妈妈交流。“其实,孩子看妈妈那几眼,就是交流的信号,家长如果能捕捉到,就可以缓和亲子关系。”安迪说。
家访,使家校双方联系得更加紧密,同频共振,呵护着“云课堂”。比如怀柔二中根据第一天线上学习效果,调整学科教学;有家长担心视频类学习资料影响学生视力,且难以控制学生使用手机时长,延庆区第一小学及时调整,低年级基本不推送线上资料,中高年级严格控制线上学习时间……
未来,“云课堂”还将变得更加“智慧”。最近,一次教育论坛上,一位教育部门的专家介绍,有线上培训机构发布数据,称已经积累了万个学生学习数据,对某个中学的知识点一定程度上实现“解答穷尽”。这确实“胜过”任何一位特级教师的经验。“未来,我们希望找到更好的结合点,用科技助力,使全市的学生和老师既能享受到均衡的优质资源,也能按需获得个性化的培养。”
“乡味”课堂香味浓
“天鹅来了!”
10月31日,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程红睿压低了嗓门儿,给老师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