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以更为积极和多元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学的广阔疆域,披上异域他乡的外衣上演中外文心相通的精彩华章。翻译中的中国文学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每每引发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吸引中外学者追索文学跨文化传播所产生的种种微妙与关键。翻译与文学已然跨越语言的藩篱,进入五色迷离的视声世界。翻译中的中国文学沉潜于世界文学之内,预示着世界文学大潮的起伏与转向。
为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译介与国际传播,促进中外学界在中国文学译介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为文明互鉴和文化多样性作贡献,由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于11月26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依据
《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是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教授“汉学家研究三部曲”中的两部(另一部《归异平衡》也即将出版),三部曲结合汉学家们的翻译实践、译介策略和经验教训,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学理高度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方法和病症进行望闻问切似的诊脉,对其合理内核及可行性进行现实意义上的阐发。其中,《他山之石》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有效传播,对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译介活动的21位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进行全方位考察;《中学西渐》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诗文、短篇小说、章回小说、史传文学、戏剧及说唱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有效传播,对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译介活动的25位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进行全方位考察。两本书跟踪和研究这些汉学家的成长背景、汉学生涯、英译历程、迻译理念、价值认同、相关影响及存在问题,为跨文化跨学科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建立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样例。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在致辞中指出,研究中国文化外译,是通过另一只眼睛,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进行反思与总结,可以丰富我国的翻译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也可以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依据。这正是“汉学家研究三部曲”的价值所在。这样的研究,对于文明互鉴理论和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对于我国制定文化“走出去”*策,充实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参考意义。
在时间与空间中拓展思想之力量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说他在朱振武教授的身上看到了四点:首先是他的学术目光。他的学术目标是拓展性的,也是双向性的。一方面使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在世界的其他地域,他在不断地构建自我与他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种构建是一种双向的眼光,这既有拓展性,也有构建性。第二,是朱教授具有学术的坚守。这么多年来,很少看到一个学者如此不遗余力,如此干劲十足,不断积累,不断坚持,不断拓展国家重大项目。同时,朱教授及其团队也在不断进步、发展。第三,朱教授一直在坚持实践的优良传统。他把郑克鲁先生留下的学术遗产不断扩大、发扬,他也不断扩大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第四,朱教授的学术研究,凸显了他的学术引领力。这种卓越的学术追求、深刻的理论思考和踏实的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学风将进一步得到发扬。
许钧认为,如果说,翻译是一种文化构建力量,是一种思想领域的拓展力量的话,那么它构建的分析就是在空间中展开,在时间上推移。而《他山之石》和《中学西渐》,非常明确地展现了朱教授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不断探索。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需要把握的几大关系
苏州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季进表示,“汉学家研究三部曲”是朱振武教授这些年深耕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集大成式的呈现,它们的讨论对象从中国古代文学到中国近代文学的英译,从具体篇目来看,几乎囊括了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译介全部的重要译者和重要译本。朱教授在著作中谈及追踪和研究汉学家的英译历程和翻译理念,也思考其中的一些翻译机制和文化秩序。
季进觉得,无论是译介层面还是研究层面,探索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其实无非是在寻找中国文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当中,源和流的历史逻辑、成和变的审美归属,以及内与外的资源与动力,从而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估,也为中国文学的“走出去”提供一些决策的依据。从研究实践来讲,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多时段、多面向的历史实践,要对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进行一种总体性的论述,挑战非常大,需要以一种全球化的文化整体观来加以看待。比如中国的海外传播之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关系,之于海外汉学的关系,之于译介学的关系,之于世界文学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很复杂。只有辨析清楚这些关系,才有可能在真正的世界文学下面来阐释中西不同的文化制度、审美标准等差异所带来的挑战,来反思中国文学到底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从而寻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融合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对话和融合当中,建构起既蕴含本土经验,又符合世界潮流的中国文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朱教授三部曲的出版可以带来新的启示。
在此次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还就“汉学家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翻译研究的话语建构和批评自觉”“中国文学的海外受众与文明互鉴”“社交媒体与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元素”“数字人文技术与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作者:小草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