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不是说今天想做,明天就能做出来,培育这个市场是很难的,是咬着牙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彭苏萍说道。年,彭苏萍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得博士学位,随后长期从事煤炭和氢能源与燃料电池的科研工作。自年开始,他组建团队开展20余年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OxideFuelCell,SOFC)发电技术研究,组织翻译世界上第一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专著,推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首席科学家,他承担了《煤气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近零排放发电技术研究》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组织多位院士专家开展《我国氢能源和燃料电池发展规划研究》等多个项目,为中国能源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年,48岁的彭苏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但对他来说,院士只是一个符号,科研才是他最大的追求。“当院士之后,别人想我还能干啥,我喜欢搞科研,院士本身是个职称,科学家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科研第一。”彭苏萍说道。如今,已年过六旬的彭苏萍依然冲在科研第一线,担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矿山生态治理、城市道路探测及煤矿安全开采等四个方向孜孜不倦地追求。年8月,由于在能源领域的贡献与成就,彭苏萍获得雁栖湖论坛首届“鸿雁奖”。他表示:“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中国的能源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跨越式的进步,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投身能源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彭苏萍就投身能源行业,至今已四十余年。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呈现以煤炭为主、多能互补的结构。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少数以煤为主的国家。“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彭苏萍前期的能源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煤炭展开。“我前二十年主要做煤探测技术方面的工作,主要精力在煤矿安全、地质隐患。”中国的煤炭工业从以前的普采、炮采向机械化开采,特别是智能化开采发展,对地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彭苏萍是煤田地质与工程物探专家,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工作,在精细地质构造、灾害源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和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多年来,研究成果不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队科技进步奖,还获得孙越崎能源大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和科技部优秀野外技术工作者。年,彭苏萍牵头组建的煤炭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煤炭国重”)正式批准建设,围绕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开采问题,在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两大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在煤炭研究工作之余,彭苏萍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