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秋,“弘扬地藏精神,践行佛教中国化”,首届九华山地藏高峰论坛在安徽九华山举行。文化学者赵普、国际音乐人萨顶顶、如山法师、青阳腔传人焦琴等,为与会嘉宾献上一场梵音雅韵视听盛宴。
由艺悟道,是中国艺术的根本追求,
借由艺术上达下通,
触动内心深处的灵性成长,
实现对日常琐事的超越,
并最终实现自我精神的提升。
艺术最富有感染力,
潜移默化、滋养心田,开启心地智慧宝藏。
《水调歌头》
诗朗诵赵普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穿越千年的一轮明月,众生心中永恒不变的圣洁。
文人雅士借月而颂清净、高洁之风骨;
禅宗以月喻真如、澄澈之本性。
寒山禅师有诗为证:
“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不纠缠于手指,循着手指的方向而去,一轮明月在等你。
心月是生命轮回中绽放的人性光芒,
历经污染依然沉静的智慧。
“指月”在禅宗指“直指人心”,
梵音雅韵,是导向精神境界的艺术之“指”。
《左手指月》艺参禅、真空妙有《万物生》
梵唱萨顶顶
02:01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
以及哲学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产生、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植根于
中国古代文化丰厚而独特的土壤中,
与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具有一种人生美学的特色。
它总是以人为中心,
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的领悟和理解,
使人生艺术化,艺术人生化。
《百花亭》
青阳腔焦琴
《十面埋伏》
琵琶独奏李淑祺
《梦回九华》
小提琴、民乐重奏左琨、金鹏
《乔觉足音》
古琴独奏如山法师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
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这在佛教被理解为“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般若直觉”,在自我的生命里开发了创造之源,
法国当代哲学家马利丹则视之为“创造性的直觉”。
在这般若或创造性的直觉中,
所有心与物、动与静、主观与客观,
皆圆觉融通,合而为一,
这是中国禅学的特征,也是中国美学的特征。
凭借“般若直觉”,
以非思辨的推理认识,
来解脱被固化、僵化的概念束缚,
穿透了浮华的热烦世界,
回归我们本来清静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