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选择了就一直做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TUhjnbcbe - 2024/7/7 16:44:00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来源:证券时报网


  万丽


  作为中国首批证券研究从业者之一,年,李迅雷加入君安证券,一路从普通研究员做到彼时国内最大的证券研究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


  年初,他喊出“让客户改变我们的研究模式”,率先带领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从内部服务转向市场化的卖方研究,成为同行眼中推动中国证券研究价值提升贡献最大的人之一。管理之外,李迅雷专注于宏观和资本市场研究,且笔耕不辍,写出了一系列有深刻影响的文章。他谦逊地认为,之所以能穿越30年依然在市场上有影响力,仅仅是因为坚持和积累,不断深挖自己的潜能。


  当前,面对来自各方面持续不断的咨询需求,李迅雷忙碌到停不下来。他表示,从未设想过要走到哪一步,既然选择了,就一直做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从普通研究员


  到中国最大证券研究所掌门人


  年即加入君安证券做研究,李迅雷可谓中国证券界资历最老的研究员之一。他的入行,是在个人兴趣的朦胧引领下,被市场主动挖掘和选择的结果。


  当年,君安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和华夏证券等老牌券商纷纷招聘行业研究员,本土证券分析师正式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33岁的李迅雷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转入君安证券研究所,3个月试用期结束后,被提拔为君安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部的副经理,主要做国债研究。


  在那个年代,研究所在证券公司内部尚无清晰的定位,其成果服务于公司内部,研究方式主要是模仿国外投行,此外,研究员会进行上市公司调研。有些上市公司地处偏远,交通也不便,研究员调研回来,要先手写报告。那时互联网上没有金融数据库,也没有财务模型,研究员要翻报纸找数据,再手工计算,写好后将手稿交给打字员录入。


  在那个研究员主要由内部评价的年代,李迅雷在君安证券研究所的成长之路极为顺利。入职一年便被提拔为所长助理,年升任副所长。年,两家研究所整合完毕,人员达到90人左右,李迅雷出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首任所长,显示他的能力得到了内部的充分认可。


  成为所长后的李迅雷,开始酝酿研究所的一场历史性变革。他认为,研究所免费服务券商内部部门,导致了供给的有限和需求的无限之间无法匹配,其垄断式的服务,不利于提高研究质量。


  此时,国内基金行业在初创之后迎来大发展,这为研究所改革提供了大好的契机。于是,李迅雷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让客户改变我们的研究模式”,倡导研究员去服务公募基金等外部投资机构,通过市场化的竞争赢得客户,获取收入。


  为此,他要求研究员给基金提供上市公司的调研报告,必须连夜完成,次日一大早发布。同时,他对研究员的薪酬进行改革,统一考核标准,并将客户的评价放在第一位。李迅雷还极其注重提升研究员的品牌形象。他参照《大众电影》的模式,将研究员形象照印在内刊上,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和研究员的成就感。


  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横空出世,李迅雷带领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在26个行业奖项中拿下11个第一名。次年,进一步拿下29个行业的16个第一名。年~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连续3年荣膺“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一名殊荣。此时,公司内部对研究所定位的争议也慢慢减少。年,李迅雷升任总裁助理,同时兼任研究所所长和机构销售部总经理。


  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分仓佣金收入达到4亿元,与之对比,年的这一数据仅为万元左右。在很多同行眼中,李迅雷是对中国证券研究转向市场化贡献最大的人士之一。李迅雷个人也于年成为了新财富首届杰出研究领袖获得者。


  做研究员出身的李迅雷并不爱管人,他强调“无为而治”,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结果导向的指挥棒下,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度。他提出“小所长,大研究员”的理念,营造核心研究员主导卖方业务的氛围,令研究员迅速成长。


  公募机构刚组建时,投研人才紧缺,便大量从卖方挖现成的人才。很多基金公司投研总监、基金经理都来自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以至于那时每年举办投资策略会,还能顺带协助举办基金公司研究总监座谈会。


  年末,在时任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的支持下,李迅雷转战海通证券,短时间内带领其研究所在新财富评选中,从十名开外跃升到“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一名。年,他来到中泰证券,担任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提升了中泰在卖方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后者分仓佣金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李迅雷也成为了中泰证券的一张名片,他两次受邀参加总理座谈会,并且是券商研究所中唯一被连续邀请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演讲嘉宾的人士。


  以研究为乐,选择了就不放弃


  从年任所长以来,管理占用他的大量时间,李迅雷自己出报告的频率明显减少。为此,他感到不安,于是年开始,他在新财富开设“资本游戏”专栏,以此逼迫自己每个月写一篇文章,并写出了一系列颇有洞见、流传甚广的文章,如《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百年前的赢利模式还能持续百年吗》、《中国股票高估值之谜》等,至今回看,依然令人深受启发。


  这也唤醒了李迅雷入行的初衷:做专业的、有价值的研究。他由此更加确定,自己骨子里还是喜欢做研究,最终要回到这条道路上去。“研究永无止境,可以思考的事情无止境,将思考写下来,让很多人来读,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李迅雷小时候喜欢读小说,梦想是做个作家,随着知识的拓宽,他开始对更直接表达世界真谛的理论感兴趣,比如哲学。后来做经济研究,则更加直奔主题。“我对哲学的需求太少,对经济的需求太多”。


  年,李迅雷做了个决定,请求公司免去其研究所所长职务,转而担任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管理研究部门的同时,腾出时间更专注地做研究。


  年,他发表了《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误判》。通过一系列的计算,他提出,统计局公布的一些数据可能存在低估或者高估,比如城市化水平、可支配收入、消费额等可能被低估,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可能被高估,因此,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误判,决策要更加慎重。这篇文章最终受到决策层的重视。


  年,他接12年前的文章写了一篇后续《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建议投资者把某些供给量有限且有收藏价值的商品作为投资品;把民族品牌、核心技术等买不到的东西,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买下来。


  30年来,中国证券研究行业人才辈出,而作为最早一批起跑的研究者,李迅雷的声音始终被市场
  他表示,“有很多东西在你选择的时候,并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怎样,但是你选了之后不能够去放弃。”


  他认为,人生就是一次长跑,越坚持不懈,就会跑得越久,速度也会越快,人的潜力非常大,要超越大部分人,就得靠意志力。他鼓励年轻人,坚持积累、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扩展潜能。


  证券研究的价值


  超越商业研究本身


  回顾自己的研究生涯,李迅雷认为经历了“点-线-面”的过渡:30年前做研究时,对几个“点”比较熟;随着“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逐渐联系,“线”就增多了;随着“线”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一个“面”。


  谈及构建分析体系的框架,李迅雷认为,首要是用多维度的方式去分析问题,找到结论。其次,数据很重要,可以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加上常识逻辑去综合分析。


  他曾经撰文《相信逻辑还是相信奇迹》,表达的意思是,不要相信奇迹,要相信逻辑。后来,他又撰文进一步发问,《相信大数据还是相信逻辑》,并表示,还是坚持要相信逻辑。“数据本身没错,但是,有些数据获得过程中经过了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只看数据,结论恐怕会有问题。”


  年,李迅雷提出,中国步入存量经济主导市场的时期,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分化,他建议投资者应把握结构性机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不论是全球经济、中国经济还是资本市场,分化特征均表现显著,应验了他的预判。


  李迅雷作为中国证券研究市场化之路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引路人之一,他观察到的证券研究,不仅影响到证券领域,还影响到全社会。他举例,年,高盛的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提出的“金砖四国”概念,到现在依然影响深远,金砖会议依然在举行。


  当前,李迅雷做研究的时间大概占据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作为在商业机构供职的经济学家,他会一直思考和研究经济格局变化过程中的投资机会在哪里。另一方面,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希望经济发展更加平稳、结构更加优化、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李迅雷表示,特别不愿意看到人们被征“智商税”,大数据时代,全社会的信息对称度越来越高,分析师应该像一名医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人云亦云。除了提供投资建议,还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很早开始,他就主动投身为社会服务、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


  “我不希望一定要影响到哪个层面,也无法确保自己的研究一定正确合理的。我的声音能够触达,给各方提供参考,或只要对政府部门或投资者有所启发和帮助,我就比较满意了。”如今,他依然每天都十分忙碌,来自各方面的咨询需求总是持续不断,而且不少需求来自级别很高的决策部门,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去完成交付的任务。


  未来,他从未设想过要走到哪一步,“因为人生很短暂,一切都会淡去,所以不用刻意去要什么。”面对来自各方面持续不断的咨询需求,李迅雷忙碌到停不下来。他表示,就一直做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1
查看完整版本: 选择了就一直做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