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撰文曹旗王琼琼沈沉缘
□图片由秀洲区卫健局提供
这一年,一张从初具轮廓到细节可见的“大医疗”蓝图在秀洲勾勒。
这一年,一曲从跟跑到并跑、力争领跑的“大健康”乐章在秀洲奏响。
为治好大病不惜举家奔赴千里之外就医,曾是不少家庭难以言说之痛。年7月30日,医院正式“牵手”,医院医院秀洲分院;年1月,医院秀洲分院3个省级名医工作室揭牌;医院二期项目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
一年多以来,秀洲医院实现华丽转身的背后,还有哪些内在转变?医院还能延伸出哪些新的可能性?近日,记者走进医院,探寻省级优质医院的实践探索。
患者说:
“医院有了ICU”
“幸亏医院医院常年坐诊,第一时间对我进行了抢救,才保住了我这条命。”看着日渐康复的身体,回想起一个月以前的场景,80岁的新塍镇居民陈大爷满是感激。
8月3日10时许,陈大爷在茶馆正跟老朋友喝茶聊天,突然老爷子一下摔倒在地,随之右侧肢体动不了,伴随言语含糊不清。
拨通后,闪着红蓝顶灯的救护车疾驰而来。而此时陈大爷面色苍白,但是新塍镇距离嘉兴市区有10多公里,开车前往需要半个多小时,一旦错过黄金救援时间就会落下病根。
“放心,就在当地救!”急救医生宽慰着陈大爷,随医院,急诊科医生立马准备好床位和抢救用物,随时做好准备,为了让患者快速诊断和治疗,急诊科护士长提前联系好放射科预留一个CT室为陈大爷检查,并且联系了医院常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专家陈哲奇带领的ICU团队提前在急诊科等待。
陈大爷一进入抢救室,抢救团队立即对他进行查体,最终确诊为急性脑梗。从院前急救到确定病情开始溶栓治疗,急诊团队仅用了45分钟,为患者争取了最优的治疗时间。
“医院就有ICU,我能在镇上及时进行抢救治疗,是不幸中的万幸。”陈大爷说,现在不出新塍,就能看得好病,又能节省开支,现在乡亲们更愿意就近就诊。
“事实证明,双方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密切合作,完全可以实现‘1+12’的强大合力。”回忆一年来的磨剑之路,医院院长金华明感慨,双方从人员到技术全情投入,开启了快速崛起之路。
医院选用了能充分发挥优势医疗资源效用的垂直托管模式,并将秀洲医院作为一个分院区来布局。在此模式下,医院通过派驻管理团队、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专家定期下沉帮扶、完善学科布局、引进医疗新技术、开展远程医疗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推动医院行政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医院ICU从无到有的开创性突破。
下沉医生说:“方便当地居民就诊,医院把脉”
自年7月被派驻秀洲医院以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博士金海峰已在新塍镇工作生活1年多。除每周五回省里做手术外,其余时间都在医院从事医疗诊治工作。
下沉基层问诊,是金海峰由来已久的想法。他从事消化内科多年,拥有丰富临床经验。他了解到,以前在医院就医的老年患者居多,年轻人一般会往市区跑,除了配药之外,业务很少,消化内科没有独立成科,他以秀洲医院和医院合作为契机,提出把消化内科作为重点建设专科之一。
从无到有打造一个重点建设专科谈何容易。以普通的胃镜为例,仅不同仪器就涉及多种规格,金海峰一一梳理所需医疗器械的目录清单,在设备上做到更新升级,金海峰还主导制定了一套手术实施规范。目前,医院消化内科已独立运行,完善从医务人员定岗、排班、专科门诊、服务流程、绩效分配等方面的全流程管理。截至目前,秀洲医院开展消化内镜下治疗例数增长超过%。
“我们双方的合作不仅是方便当地居民就近就诊,也要医院发展把脉问诊。”金海峰说。下沉医生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帮助发展了不少特色科室。记者了解到,除了消化内科之外,秀洲医院在医院的帮助下确定了骨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作为重点建设专科,并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引进和开创了二十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了各类微创手术三百余台。
当地医生说:“拥有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医疗队”
“我做了很多年的内科医生,看的还是常见病,能接触到的病种十分有限。”秀洲医院门诊部主任骆建善告诉记者,和医院合作后他得到了去省里进修的机会。“省中院病例非常多,学习氛围很浓厚,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掌握了许多技术,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骆建善说。
“秀洲医院消化内科的骨医院本部进修培训。”金海峰介绍,他坚持每周给医院的消化内科医生进行一次线下授课,有学术会议也会尽量带医院的医生参加。
在秀洲医院童培建名医工作室,只见10余名医生围坐在一起,听医院骨伤科学术主任童培建教授讲课。
今年1月,童培建名医工作室正式成立,与医院医生成立师徒结对关系。3月1日,医院在童培建的帮助下成立骨科中心,分设脊柱、关节、创伤、手足、康复五个亚专科,省中院专家定期开展专家门诊,为专科的培育打下扎实基础。
眼下,医院的眼科、口腔科等科室,下沉专家也为拓宽学科建设范围积蓄力量。6月18日,11位省内专家齐聚秀洲医院医学高峰论坛,共同分享研究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供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新视角,同时也为秀洲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足进步添砖加瓦。
一年来,医院先后派出近40名各领域专家以“师带徒”模式到医院长驻或短期指导,医院共享医院十余个科室的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
“‘师带徒’结对,为我们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医疗队。”金华明说,医院已经实现“输血”与“造血”并举,把居民首诊留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