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脏就像是一个泵,它把血液运送到全身,一旦我们的心脏出现问题,那么血液没有办法到达其他部位,身体自然会出现问题,比如说心脏早搏的问题。
很多人在体检中查出心脏“早搏”的患者,往往忧心忡忡,积极要求治疗。这是由于人们对早搏的错误认识造成的,对“早搏”患者要区别对待,如是功能性引起,则无须太过治疗,着重调整作息和控制情绪是关键。
错误一:早搏是心脏停跳
所谓早搏,是由异常心电现象引起的心脏提前收缩,即心脏受到司令部一窦房结以外部位的指令而提前收缩。这次收缩的信号,不是从司令部发出的。根据发出指令所在位置的不同,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区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不论是哪一种早搏,心脏也没有停跳,只是这次搏动比正常的节律提前了一些。由于搏动的提前,心脏收缩前还没来得及抽吸到足够量的血液,搏出的血液量就比正常搏动稍少一些。这种搏出量的临时一次的减少,传导到外周血管,可能会使导致这一次的脉搏消失或只是减弱一些。如果脉搏临时消失一次,会自己搭脉的人可以感觉到,就好像脉搏停了一次。这就好像是给自行车胎用打气筒打气,如果每次都拉满气筒,每次都能进气。如果拉不满,进气量就少,或者根本进不了气,压力都在中间环节消耗了。
错误二:早搏是由心脏病引起的
如果用动态心电图对正常人作24小时的连续观察,可能记录到早搏的人会达到70~80%,早搏虽是心脏的不规则的跳动,但早搏并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绪紧张、激动、焦虑,过多地吸烟,大量地饮酒、喝浓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
错误三:早搏越多症状越重,危险性越大
早搏的频度、症状,和早搏的风险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并不是说早搏越多,它的危险就高一点,不是这样的。再一个,早搏的症状重,是不是它的危险就高?其实这个也不是的。早搏的症状,是取决于个体的敏感性,它和风险,和后边的预后,是没有关系的。
错误四:有早搏就必须用药消除
其实早搏虽然在心脏病患者中,是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但并不是所有的早搏都有器质性心脏病,这是一种误解,但很多人却是因此惶惶不可终日,四处求医,网络上很多文章都会夸大其词,很多伪科普谣言其实最后就是为了销售产品,结果不少人可能都会被告知需要服用各种保健品、佩戴治疗心脏病的所谓手表、用磁疗床等等,最后发现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