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大一,著名心血管专家、名医胡佩兰之子。北京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转载自
只有以预防疾病和
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
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医学,
才是公平公正的医学。
回顾过去的二三十年,
以心血管专业为例,
大家把主要的人力、物力、精力,
都用在了攀比支架数目和搭桥数目上,
却忽视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美国心脏协会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心血管疾病好比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
患者就是落水者。
心血管专科医生为挽救这些落水者,
拼命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器具,
同时不分昼夜地苦练打捞本领。
结果却事与愿违,
多数落水者没等打捞上来就死了,
即便幸运地被打捞上岸,也是奄奄一息,
更糟糕的是落水者越来越多。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到一个浅显的道理:
为什么不到上游去植树造林、筑堤修坝,
预防河流的泛滥?
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上游预防,
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
放在研究支架、搭桥等方面。
02当我们推广某种药物或者治疗方式时,
要看它能不能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理解医学的一个层面是要知道
“人为什么会得病,怎样预防和控制疾病”。
在这里,有另外一个观念需要被纠正——
过度
我为什么一直推动双心医学的发展?
就是想呼吁心血管专科医生,
要高度注意因为胸闷、气短、
胸疼来就诊的患者。
当我们不能用,
心血管学科专业知识加以解释时,
一定要考虑精神和心理因素,
看看患者有没有焦虑、惊恐、抑郁情绪。
如果医生不能从,
更广阔的视野来了解和理解疾病,
那么我们在利用现代化、
高成本的生物技术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时,
也不经意间制造了大量精神心理创伤,
即所谓的医源性疾病。
理解医学的另一个层面是
“走出传统经验医学模式,
走向循证医学和价值医学”。
我认为,传统医学是:
根据经验用一种药物治疗某种表象,
忽视了疾病的本质和患者的预后。
而“走向循证医学”意味着:
当我们推广某种药物或者治疗方式时,
要看它与传统治疗相比,
能不能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不但要延长寿命,
还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医生的职业价值和研发生物技术的价值,
一定要体现在让患者和社会获益,
这就是价值医学。
什么是价值?
价值不是你能做完全闭塞性病变,
他能做分叉性病变……
我认为医生应该坐下来想清楚:
你所采用的医疗手段,
会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想不清楚,
而是把价值认定为:
高难技术的开展、职称的晋升,
那么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
医生不从患者利益出发,
而是一味地使用高难技术,
只因为它们新或者收费高,
甚至只因为自己擅长,
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医生。
譬如近5年来,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
我国几乎是%地使用药物支架,
这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看到的。
药物支架有其先进的一面,
同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比如会引起血栓。
我国的支架数每年递增30%,
已经突破30万,
很快就可能成为,
除美国以外支架用量最多的国家,
而且用的都是最贵的、
存在血栓隐患的支架。
那么,做了这么多支架后,
患者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否真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
我们根本没有令人信服的数据。
相比之下,
日本、美国、英国都有这方面的数据。
美国和英国的资料表明:
12%的稳定冠心病患者不需要放支架;
38%的患者可做可不做,用药就够了;
只有一半的患者确实需要放支架。
类似的相关研究是我国医生应正视的。
只有真正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利益的技术,
才是值得推广使用的。
北大学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创办
汇聚有思想的人加入我们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