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d)出生的新生儿。早产儿由于产热不足、散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相对于足月儿更容易发生低体温。
其中,早产儿从子宫娩出至到达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这段时间,其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同时涉及多学科、多环节、多流程,为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的高危环节。
低体温导致早产儿肺部疾病、酸中*、脑室出血、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无反应等风险增加,低体温早产儿的死亡率是体温正常早产儿死亡率的30倍。
为预防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医院新生儿专科基于多专科协作对早产儿从出生后至到达NICU这段时间实施体温管理,改善后早产儿到达NICU5分钟内低体温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
经验分享01组建以NICU为中心的多专科协作小组由分管质量与安全的护理部副主任担任组长,儿科总护士长担任副组长,纳入手术室、产科、新生儿科护士长各1人及护理骨干(手术室2人、产房2人、新生儿科12人)共21人。
小组成员根据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FEMA)对产前、产时及转运中各节点流程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制定早产儿体温管理集束化管理策略及早产儿体温管理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定期开展早产儿体温管理专项督查,发现突出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组织早产儿体温管理相关专题培训及考核;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工作汇报,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02制定标准化管理措施通过梳理流程,查阅文献、书籍、数据库,咨询专家,临床查房并结合医护人员实际临床经验,制定标准化干预措施:
①环境温度标准化,设置分娩室室温26~28℃,手术室室温24~26℃。
②辐射台单元标准化,辐射台温度设置为36.5℃;辐射台用物如听诊器听筒置于辐射台预热范围内,辐射台上备无菌接生巾1块、无菌棉单2块(包裹新生儿、擦干羊水及血渍)、单/棉包被各1床、棉帽一只。
③暖婴用物标准化,将所有可能接触到新生儿的物品(含无菌接生巾、无菌棉单、单/棉包被、无菌纱布、食品级保鲜膜和听诊器等)集中放置于预热的暖婴箱内,并贴上清单标识,以利医护人员快速拿取及备物。
④产妇入分娩室或手术室时,要求环境温度在标准范围,辐射台已开启,接触物品预热;胎儿娩出时用预热的无菌接生巾迎接;脐带结扎时评估新生儿情况,决定是否延迟脐带结扎(若延迟脐带结扎,用已预热的无菌接生巾迎接后,及时更换无菌的预热干燥的棉单包裹,尽量减少暴露);医学评估与处置均应在开启的辐射台上进行,并及时跟换潮湿的无菌巾,操作过程中减少暴露;打包时,对于胎龄28周,体重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擦干头部后直接用食品级保鲜膜包裹头部以下的躯干及四肢,再用预热的单/棉包被包裹。通过4个标准化,有效控制早产儿在产房/手术室体温的丢失。
其次,转运途中及入住NICU后及时实施有效的保暖措施也十分重要。
①转运前提前通知司梯人员和NICU接诊护士做好准备,缩短等待电梯时间和确保辐射台及入住暖箱提前预热。
②转运过程中采用转运暖箱(温箱控制在32~35℃)或“暖婴转运包”(已获实用型专利),实现全程保暖。
③早产儿到达NICU进行处置时,置于提前预热好的远红外辐射台上;石蜡油擦浴不作为早产儿入室后的常规操作,且体温未达到正常前不实施该操作;氧疗设备必须含加湿加温功能;接触早产儿的物品均需预热,如听诊器、工作人员的手、床单等。物品预热和加温,减少传导散热导致体温下降。
03编写《早产儿体温管理工作指引》为确保项目的有效开展,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在实践工作中有章可循,小组围绕早产儿体温管理,从管理制度、理论背景、防范措施、质量追踪表、评估与记录等方面对临床早产儿体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编写《早产儿体温管理工作指引》,内容包括:
低体温的定义、分类以及危害;
早产儿体温管理制度;
早产儿体温管理重点防治措施;
早产儿体温管理质量追踪表;
早产儿体温管理评估记录表;
早产儿体温管理专科质量指标;
健康宣教手册;
相关操作规程。
此指引制定后发放至相关临床科室,由各科室根据指引内容开展早产儿体温管理专项培训,做到有培训、有考核、有痕迹,落实人人掌握。
04建立电子化早产儿体温管理质量追踪表,确定关键监测指标《早产儿体温管理质量追踪表》主要从环境与用物准备、评估与处置、早产儿体温管理知识培训、保暖辅助设备使用4方面,通过手持IPAD对早产儿体温管理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床旁实时督查与指导。
通过数据的及时提交,后台自动保存及运行数据,显示各维度、各条目落实率。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主要问题,分析改进。
同时,结合文献查阅、回溯性数据分析、组内讨论等,确定早产儿体温管理关键监测指标,即早产儿入住NICU时正常体温占比。
05开展新生儿科、产科、手术室及麻醉科全员参与型标准化培训及考核由儿科总护士长负责,通过专题理论讲座、现场模拟教学、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组织新生儿科、产科、手术室、麻醉科护士长及骨干对相关科室医生、护理人员开展全员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心肺复苏、《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危重新生儿转运》、《早产儿发展性照顾》及《早产儿体温管理工作指引》相关内容。每月利用晚间业务学习开展60~90分钟左右的理论及技能培训,提升医护人员对早产儿体温管理的认识。
同时,将早产儿体温管理相关理论及技能操作考核纳入产科、手术室及NICU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护理部以科室为单位对护士长进行考核,重点评价科室是否积极参与到临床专案改善组中以及开展情况和效果如何。通过查看考核培训资料、小组实施进度等,使用《早产儿体温管理质量追踪表》结合现场查看落实效果。实现从执行层到管理层,全员参与、全方位培训、全面考核的早产儿体温管理标准化培训。
06持续质量改进由助产士转运早产儿至NICU时携带《体温管理评估记录表》,并与NICU接诊护士在入室后5分钟内(置于辐射台上)共同完成首次肛温的测量、记录与签名,随护理病历存档。由小组成员负责收集《体温管理评估记录表》并统计数据,录入相应数据并分析。
将《早产儿体温管理质量追踪表》上线,实施从护理部、总护士长到病区护士长的三层级管理,随时、实时督查相应病区早产儿体温管理质量。通过数据的在线提交,后台自动计算各条目落实率,罗列具体问题,实现督查实时化、数据精确化、改进及时化,有利于干预措施的有效落实,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实施体会早产儿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从年WHO提出体温管理链,到年最新美国心脏协会提出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均对早产儿生后体温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早产儿出生后低体温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成为国内外亟须解决的难题。
我院新生儿科作为急危重症患儿救治中心,以早产儿收治为主,其中早产儿生后五分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针对这个问题,我科以NICU为中心,构建多专科协作的标准化护理模式,连同手术室、麻醉科和产科共同落实和促进早产儿体温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化管理措施、编写《早产儿体温管理工作指引》、制定《早产儿体温管理质量追踪表》、开展全员参与型标准化培训等措施,促进专科间协作,加强医护人员对早产儿体温管理的认知,优化行为控制,提升管理效能,促进临床质量改善,有效预防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
原文丁玲莉,余艮珍,叶天惠,秦秀丽,熊晓菊,陈红,唐敏.多专科协作护理专案预防早产儿低体温[J].护理学杂志,,35(10):10-13.END作者
丁玲莉
审稿
刘于
编辑
邓淑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