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intolerance,FI)是指在肠内喂养后出现奶汁消化障碍,导致腹胀、呕吐、胃潴留等情况。FI病因不清,可能与早产致肠道发育不成熟有关,也可能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或败血症等严重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常发生于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小于g的早产儿。FI一旦发生,常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受限,并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延迟,住院时间延长,严重威胁早产儿生存。1
益生菌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患儿体重增长,能减少早产儿喂养过程中呕吐、胃潴留、腹胀的发生,缩短其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节省住院时间,减少静脉营养的不良反应。添加益生菌的早产儿大便性状更接近母乳喂养儿。2
最新,我国学者发表于TurkJPediatr的一篇题为《Alteredgutmicrobiotaisassociatedwithfeedingintoleranceinpreterminfants》的论文就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改变的关联给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3
+
研究目的
探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研究方法
研究共纳入97名早产儿,依据新生儿是否诊断为喂养不耐受,分为:
●喂养不耐受组(FI组)n=42
●喂养耐受组(FT组)n=55
采集婴儿出生7天后的粪便样本,并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并在第1,7,14,和21天检测血浆胃动素水平。
+
研究结果
●喂养不耐受组(FI)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喂养耐受组(FT)
●喂养不耐受组富含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以及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而喂养耐受组富含厚壁菌门、Negativicutes纲以及韦荣氏球菌属
●第7天和第14天的胃动素水平分别与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富含的游动球菌属和弧菌属呈负相关
●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还与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相关,包括:胎龄、出生体重、FI确诊时年龄、FI治愈时年龄以及FI持续时间
+
研究结论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肠菌群改变相关。喂养不耐受患儿具有典型的低微生物多样性,有益菌丰度减少,致病菌丰度增加。肠道菌群与喂养不耐受患儿的临床特征相关。某些细菌引起的胃动素分泌减少可能会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2(10):-
2.陈洁,程茜,*瑛,等.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02):81-90
3.XiaoyanHu,etal.TurkJPediatr.;63(2):-
Review
往期推荐
1.最新综述:乳果糖用于优化肠道准备的研究进展
2.Lancet子刊:产芽孢益生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
3.警惕!早发特应性皮炎的恶化与儿童气源性过敏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有关美识美科视频号开通了!专注于为普通大众提供靠谱的医学知识欢迎大家点赞、分享与评论短视频来稿请联系我们《近视手术到底能不能做?》↓↓↓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