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或许从未站在聚光灯下,但他有自己的光与热。甘于平凡,不甘于平庸,在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凡的坚持。
他或许没有彪炳的成绩,但他的闪光点也能成为他人的榜样,或许是坚持不懈的汗水,或许是与人为善的古道热肠,又或只是单纯的正能量。
他,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优秀的普通人”!
爱国情,奋斗者。东方网·纵相新闻每周一推出《优秀的普通人》专栏。记录那些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让我们遇见一个最好的他。
东方网·纵相新闻陈浩洲
胡同身上有种文化人的味道,他带着眼镜,语速缓慢,面相温和,讲起自己的故事滔滔不绝。这位网络旧书界元老所创办的“布衣书局”,如今已有18年历史,在小众图书领域小有名气。
近日,在北京东三环外一处不起眼的楼里,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见到了布衣书局创办人胡同,这个平米的地方,是他和布衣书局最新的根据地。
△胡同在布衣书局门口(摄于年)
1.每个爱书的人都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
胡同本名胡彬,胡同是他画画时起的笔名。年他开始学美术,年考上临沂师专,毕业后回到中学母校当了三年美术老师。
年,23岁的他从老家山东临沂来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学习结束后留在了北京,这一待就是20多年。
布衣书店年初发源于天涯论坛的闲闲书话板块,胡同当时是论坛里的积极分子,“每个爱书的人,可能都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他告诉记者,开书店也是出自一个机缘,如果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今天的布衣书局。
如今上网买书的人,不少人都知道孔夫子旧书网,但很少有人知道,胡同曾是孔夫子旧书网的股东。
“我在孔夫子网开了第一个店,网店注册号码是第2号,1号是试用的,在网络旧书界,我是最早的一批人。”谈起往事,胡同滔滔不绝。
△布衣书局的标志:一个人拉着一平板车的书
后来,胡同卖掉孔夫子旧书网的股份,与朋友合办了网络书店“布衣书局”。
在他看来,孔夫子旧书网是一个平台而不是书店,“我就想开个‘小卖部’,而不是开批发市场。”“每个书店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价值观,每个书店的老板都有自己的选择,对于我喜欢的作者,我可以给他更好的推荐。”
年4月,实体书店“布衣书局”在东单新开路胡同落地,那里原来是国民*将领张治中的旧宅,是个铺着木地板的二层小楼。
然而好景不长,落地仅仅两年的布衣书局遭遇了经营危机,合作人纷纷撤资,最终胡同独自把店盘了下来并经营至今。
2.曾为报纸写专栏,以“书贩子”自嘲
十多年前,胡同曾受邀在《法制晚报》写个人专栏,在“贩书日志”的专栏里,他常以“书贩子”自嘲。如今,这份报纸已经停刊,但在天涯社区和豆瓣,仍能寻到他当年文章的踪迹。
“工作把我绑架了很多年,凡是需要投入时间的活儿我都干不了。”每天晚上下班后步行20分钟回家路上,他会打开手机软件听会儿音频,换换脑子作为调剂。
书店的工作非常忙碌,也占据了他绝大多数时间,“原来我还有假期,现在每天干到晚上11点,也没有周末。”
胡同的儿子在老家上学,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父子俩难得见面,谈起儿子,作为父亲的他有点愧疚。
“以前我偶尔还写点文章,现在完全没有时间。”胡同告诉记者,最近两个月他没时间读书,也没心情写文章,“写东西需要好心情”。
布衣书局已持续经营18年,现在有12名员工。这些年到底搬过多少次家,胡同没有做过统计,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两只手数不过来。
如果财富榜单按照藏书量来排,胡同绝对是一个超级富豪。
年12月,他将布衣书局的积书从北京郊区迁往河北廊坊,用卡车拉了41车,总重量超过吨,这些书被存放在他租下的平米的大仓库里。
后来他在论坛中这样写道,“这次的搬迁让我深刻体会到‘库存即罪恶’的理论,一个不合理的库存总量会成为压垮一个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年必然是我们的去库存之年……”
然而现实让人哭笑不得——这批短期内无法变现的积存,如今有越积越多的趋势。
3.从服务学生到服务藏书爱好者
由于卖旧书是微利模式,现金流短缺就会“卡脖子”。胡同告诉记者,书店每个月毛利润最少要达到20万才能维持经营,有时他甚至不得不使用借钱软件来周转资金,而这些欠债至今还没有还完。
虽然有经济压力,但胡同仍乐此不疲,他说“我不是一个一想到钱就两眼放光的人。”
旧书主要是从旧书市场和个人卖家处淘来的,分拣和信息录入的时间成本很高,怎样保证不亏本?
胡同告诉记者,尽快把手头的书卖出去,实现资金回笼,这是布衣书局的模式,而支撑这个模式的就是独特的售书形式“一元拍”。
具体来说,用户在布衣书局网站注册账号后,可以一元的底价参与竞拍,参与竞拍全凭信用,无需押金。
在书店的经营上,胡同有点佛系,他的网站不搞网络推广。他告诉记者,“我们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