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包括公益慈善领域。如何让技术与公益实现更好的跨界融合?5月20日,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以“技术公益如何助力行业能力升级”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分享了“以数字科技为核心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与协作,携手专业志愿者、志愿机构和公益组织解决社会痛点”等公益话题。
《中国新闻周刊》社长、《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快手品牌总经理、CSR负责人田柳,微软大中华区公益事务总监王岭,腾讯学院院长、腾讯企业文化部总经理马永武,腾讯用户研究及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等嘉宾在论坛上作了分享。
腾讯降噪技术已用于“人工耳蜗”,微软“云合成”帮助视障人群
吕振亚认为,技术与公益之间,前者可以给后者赋能,后者也能给前者引导,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跟“科技向善”的理念一脉相承。
腾讯企业文化部总经理马永武也表示,技术+公益的背后,就像是好的技术在公益层面上的延伸。他举例说,腾讯研发的降噪技术在会议领域让人称道,但这个技术后来还应用到了“人工耳蜗”上面,去年该产品已经落地了,让大家感到特别高兴,“无论是公益+技术还是技术+公益”,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群体,都是值得欣慰的事。
跟腾讯一样,还有很多企业在公益领域作出许多尝试,也取得明显成效。微软大中华区公益事务总监王岭介绍说,微软曾为有视障的人员提供过“云合成的技术合成有声图书”。放在以前,靠人工做至少需3个月,但用了云合成只需10几分钟,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有声读物。
快手有个项目叫乡村带头人,计划是10个地区、21个县区选出来一些生活条件不是那么好的创业者,从快手端获得相应的技术形态的支持或者公益类的支持。快手品牌总经理、CSR负责人田柳分享说,这些创业者有可能通过媒体形态传播,或者通过直播产生销量,带动了很多人、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他们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也有大概万的粉丝量,“这种场景线上线下的切换,已经突破了技术和公益的藩篱,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
技术与公益跨界融合,人才是关键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技术与公益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进入数字化公益时代,技术公益又该如何与传统公益更好地配合,有助于公益项目落地并提高实施效率?
在论坛分享上,嘉宾们分享的共通点之一,就是“公益事业里,人才很重要。”一个多月前,腾讯在公司内部发起一个“微爱的员工”公益创新大赛,短短一个月,就征集到了名员工关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公益的设想与想法。马永武表示,这说明大家对公益的热情很高,“这是公司内部,在公司之外,腾讯志愿者协会还有一项专门面向有障碍人士的IT课程的培训,从年到现在已经办了多场课程。”
早些年,快手曾经以“个员工个家乡,每个人为家乡做一件事”的视角,送给家乡一个篮球场。田柳说,那次的效果很好,事情不大但收到的反馈不错。包括后来很多的网络大V,同样都会通过不同形式回馈家乡,给到合适的环境,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践行公益。
技术不仅能通过互联网连接公益,还能连接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公益行列。近两年来,腾讯一直在用数字化助力公益,解决社会问题,用跨界能力帮助更多人扩大做公益的优势。王岭建议说,科技向善助力公益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携手在公益领域,培养陪伴更多优秀的青年公益人。